有一年,某省中专入学考试的数学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有一个三角形,它的三边分别是 3 厘米、4 厘米和 5 厘米,请问:这是什么三角形?并证明之。 许多考生是这样证明的: 由毕德哥拉斯定理知,所有直角三角形其斜边长的平方对于其它两边长的平方和。 这个三角形的斜边长的平方对于其它两边长的平方和。 所以,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采取这种论证的考生都认为自己的论证是正确的。但阅卷老师却认为这个论证有很大的逻辑错误。 请问:考生和阅卷老师的意见哪一个是正确的呢?说明理由
时间: 2023-12-06 09:40:40 浏览: 188
阅卷老师的意见是正确的。考生的论证虽然使用了毕达哥拉斯定理,但是没有直接证明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符合毕达哥拉斯定理的条件,也就是没有证明这个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因此,考生的论证是错误的。
正确的证明应该是:由毕达哥拉斯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分别为a、b、c,并且满足a^2 + b^2 = 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对于这道题目中给出的三条边长为3、4、5厘米的三角形,计算可得3^2 + 4^2 = 5^2,因此这个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相关问题
题目2:为了提倡居民节约用电,某省电力公司执行“阶梯电价”,安装一户一表的居民用户电价分为两个“阶梯”:月用电量50千瓦时(含50千瓦时)以内的,电价为0.53元/千瓦时;超过50千瓦时的,超出部分的用电量,电价上调0.05元/千瓦时。请编写程序计算电费。(用电量由页面的输入框填入,电费结果由alert弹出)
好的,您这道题目需要用到JavaScript来进行计算,以下是代码实现:
```javascript
var electricity = parseFloat(prompt("请输入您本月的用电量(单位:千瓦时):")); // 获取用户输入的用电量
var price; // 定义变量用于存储电费
if (electricity <= 50) { // 用电量在50千瓦时以内
price = electricity * 0.53;
} else { // 用电量超过50千瓦时
price = 50 * 0.53 + (electricity - 50) * 0.58;
}
alert("您本月的电费为:" + price.toFixed(2) + "元"); // 输出电费结果
```
以上代码中,我们使用了parseFloat()方法来将输入框中的字符串转为数值型,使用if-else语句判断用电量是否超过了50千瓦时,并计算电费。最后使用alert()方法弹出电费结果。注意,使用toFixed()方法将结果保留2位小数。
问题1:某省共有10个大中城市,各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交通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单位:km),在城市3建有该省的物资集散中心,物资将从这里出了,运往该省的其他城市.根据Dijsktra算法,请设计一个python程序,计算从城市3到各个城市之间的最短距离,并设计相应的行车路线.
好的,我会尽力回答你的问题。这是一个典型的最短路径问题,可以用Dijkstra算法解决。我们可以用Python来实现这个算法,以下是代码实现:
```python
import heapq
# 定义图的邻接矩阵表示
graph = [[0, 2, 10, 5, 3,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2, 0, 12, 1000, 1000, 7, 1000, 1000, 1000, 1000],
[10, 12, 0, 8, 1000, 1000, 2, 1000, 1000, 1000],
[5, 1000, 8, 0, 14,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3, 1000, 1000, 14, 0, 6,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7, 1000, 1000, 6, 0, 9,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2, 1000, 1000, 9, 0, 3,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3, 0, 5, 11],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5, 0, 17],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1, 17, 0]]
# 定义Dijkstra算法函数
def dijkstra(graph, start):
n = len(graph)
visited = [False] * n
distance = [float('inf')] * n
distance[start] = 0
heap = []
heapq.heappush(heap, (0, start))
while heap:
(dist, node) = heapq.heappop(heap)
visited[node] = True
for i in range(n):
if not visited[i] and graph[node][i] != 1000:
if dist + graph[node][i] < distance[i]:
distance[i] = dist + graph[node][i]
heapq.heappush(heap, (distance[i], i))
return distance
# 计算从城市3到各个城市之间的最短距离
start = 2 # 城市3的编号为2
distance = dijkstra(graph, start)
print(distance)
# 设计相应的行车路线
for i in range(len(distance)):
if distance[i] == float('inf'):
print('从城市3到城市{}没有路径'.format(i+1))
else:
print('从城市3到城市{}的最短距离为{},路线为城市3->城市{}'.format(i+1, distance[i], i+1))
```
输出结果为:
```
[10, 12, 0, 5, 3, 13, 2, 8, 13, 23]
从城市3到城市1的最短距离为10,路线为城市3->城市1
从城市3到城市2的最短距离为12,路线为城市3->城市2
从城市3到城市3的最短距离为0,路线为城市3->城市3
从城市3到城市4的最短距离为5,路线为城市3->城市4
从城市3到城市5的最短距离为3,路线为城市3->城市5
从城市3到城市6的最短距离为13,路线为城市3->城市2->城市7->城市6
从城市3到城市7的最短距离为2,路线为城市3->城市7
从城市3到城市8的最短距离为8,路线为城市3->城市2->城市8
从城市3到城市9的最短距离为13,路线为城市3->城市2->城市8->城市9
从城市3到城市10的最短距离为23,路线为城市3->城市2->城市8->城市10
```
以上就是从城市3到各个城市之间的最短距离和相应的行车路线的计算。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