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dth = np.ceil((x_max - x_min) / step) height = np.ceil((y_max - y_min) / step) print("格网的大小为: {} x {}".format(width, height))
时间: 2024-04-07 09:28:41 浏览: 150
这段代码是用来计算栅格化后网格的宽度和高度。栅格化是一种将连续的空间数据转换为离散的栅格数据的方法,通常用于制作地图、遥感图像处理等领域。在这里,我们将点云数据转换为栅格数据,方便后续处理和可视化。
width和height分别代表栅格化后网格的宽度和高度,step代表栅格大小,即每个格子的边长。这里使用np.ceil()函数向上取整,以保证所有点都能被完整地包含在栅格中。计算公式为:
width = (x_max - x_min) / step
height = (y_max - y_min) / step
width = np.ceil(width)
height = np.ceil(height)
最后打印出栅格的大小,输出格式为"格网的大小为:width x height"。
相关问题
point_cloud = np.asarray(cloud.points) # 1、获取点云数据边界 x_min, y_min, z_min = np.amin(point_cloud, axis=0) x_max, y_max, z_max = np.amax(point_cloud, axis=0) # 2、计算格网行列数 width = np.ceil((x_max - x_min) / step) height = np.ceil((y_max - y_min) / step) print("格网的大小为: {} x {}".format(width, height)) # 3、计算每个点的格网索引 h = list() # h 为保存索引的列表 for i in range(len(point_cloud)): col = np.ceil((point_cloud[i][0] - x_min) / step) row = np.ceil((point_cloud[i][1] - y_min) / step) h.append((row-1) * width + col) h = np.array(h) # 4、计算每个格网里点的高差、坡度 h_indice = np.argsort(h) # 返回h里面的元素按从小到大排序的索引 h_sorted = h[h_indice]这段代码的计算工程
这段代码的计算过程是对点云数据进行网格化处理,将点云数据分割成多个小网格,然后计算每个网格内点的高差和坡度。具体步骤如下:
1. 获取点云数据的边界(x、y、z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2. 根据设定的步长step计算出网格的行列数。
3. 遍历点云数据,计算每个点所在的网格索引,将索引保存在列表h中。
4. 对列表h进行排序,得到排序后的索引数组h_indice,然后根据索引数组h_indice提取出h中对应的元素h_sorted。这样得到的h_sorted是按照网格索引从小到大排列的。
5. 遍历每个网格,计算该网格内点的高差和坡度。具体计算方法可以根据需求自行设计。
col = np.ceil((point_cloud[i][0] - x_min) / step) row = np.ceil((point_cloud[i][1] - y_min) / step) h.append((row-1) * width + col)
这段代码的作用是将点云数据集中的每个点映射到一个二维的栅格地图中。其中,x_min和y_min分别表示栅格地图的左下角坐标,step表示栅格地图的分辨率,width表示栅格地图的宽度。具体来说,对于点云数据集中的每个点,先将其x、y坐标分别减去x_min、y_min,然后除以step并向上取整,得到该点在栅格地图中所处的行列索引(row、col)。最后,将该点映射到栅格地图中的单一整数索引h,并将其添加到h列表中。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