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解释下面的代码:def RungeKutta2d(r,x_points,function,E,Potential): xpoints = [] ypoints = [] for t in x_points: xpoints.append(r[0]) ypoints.append(r[1]) k1 = h*function(r,t,E,Potential) k2 = h*function(r+0.5*k1, t+0.5*h,E,Potential) k3 = h*function(r+0.5*k2, t+0.5*h,E,Potential) k4 = h*function(r+k3, t+h,E,Potential) r = r + (k1 + 2*k2 + 2*k3 + k4)/6 xpoints.append(r[0]) ypoints.append(r[1]) return np.array([xpoints, ypoints]) #此函数用于获得理论解并和数值解进行对比 def get_Analytical(n): E_n = (np.pi**2 * h_bar**2 * n**2) / (2 * electron_mass * (2*a)**2) return E_n
时间: 2023-12-18 17:16:49 浏览: 84
这段代码包含两个函数的定义,分别是`RungeKutta2d`和`get_Analytical`。
1. `def RungeKutta2d(r,x_points,function,E,Potential):` 定义了一个函数,用于求解二维微分方程组。其中,`r`是一个2*1数组,包括波函数的值和导数的值;`x_points`是一个以`h`为间隔的一系列位置点;`function`是用于求解微分方程组的函数;`E`是能量的值;`Potential`是势能函数。
2. 在`RungeKutta2d`函数内部,首先定义两个空列表`xpoints`和`ypoints`,用于存储每个位置点处的波函数和导数的值。然后,使用循环遍历所有的位置点,计算出每个位置点处的导数值,并使用Runge-Kutta 4阶法求解微分方程组,更新波函数和导数的值。最后将每个位置点处的波函数和导数值存储到对应的列表中,并将这两个列表合并为一个2*len(x_points)的数组返回。
3. `def get_Analytical(n):` 定义了一个函数,用于计算理论解。其中,`n`是能量级别的编号,根据量子力学理论,每个能级都有一个编号。在这个函数中,根据量子力学公式计算出对应能级的能量值,并将其返回。
这两个函数的作用是,`RungeKutta2d`函数用于使用Runge-Kutta 4阶法求解微分方程组,获得数值解;`get_Analytical`函数用于计算理论解,并将其与数值解进行对比,以验证数值解的准确性。
相关问题
输入并运行下列程序,查看运行结果并提交,自行查阅文档并写出各部分代码的功能: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numpy as np #plot 1: xpoints = np.array([0, 6]) ypoints = np.array([0, 100]) plt.subplot(1, 2, 1) plt.plot(xpoints,ypoints) plt.title("plot 1") #plot 2: x = np.array([1, 2, 3, 4]) y = np.array([1, 4, 9, 16]) plt.subplot(1, 2, 2) plt.plot(x,y) plt.title("plot 2") plt.suptitle("绘制子图") plt.show()
这段代码使用了Matplotlib库来绘制两个子图。下面逐行进行解释:
```python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numpy as np
# plot 1:
xpoints = np.array([0, 6])
ypoints = np.array([0, 100])
plt.subplot(1, 2, 1) # 设置子图的位置
plt.plot(xpoints, ypoints) # 绘制线条
plt.title("plot 1") # 设置子图标题
# plot 2:
x = np.array([1, 2, 3, 4])
y = np.array([1, 4, 9, 16])
plt.subplot(1, 2, 2) # 设置子图的位置
plt.plot(x, y) # 绘制线条
plt.title("plot 2") # 设置子图标题
plt.suptitle("绘制子图") # 设置整个图的标题
plt.show() # 展示图像
```
第1行和第2行导入了需要用到的Matplotlib和Numpy库。
第5行和第6行初始化第一个子图的x轴和y轴坐标点,x轴坐标为0和6,y轴坐标为0和100。
第7行通过`plt.subplot()`函数指定第一个子图的位置,`(1, 2, 1)`表示子图在一行两列的布局中占用第1个位置。
第8行使用`plt.plot()`函数绘制第一个子图的线条。
第9行使用`plt.title()`函数设置第一个子图的标题。
第12行和第13行初始化第二个子图的x轴和y轴坐标点,x轴坐标为1、2、3、4,y轴坐标为1、4、9、16。
第14行通过`plt.subplot()`函数指定第二个子图的位置,`(1, 2, 2)`表示子图在一行两列的布局中占用第2个位置。
第15行使用`plt.plot()`函数绘制第二个子图的线条。
第16行使用`plt.title()`函数设置第二个子图的标题。
第18行使用`plt.suptitle()`函数设置整个图的标题。
最后一行使用`plt.show()`函数展示图像。
xpoints = np.array([1, 2, 6, 8]) ypoints = np.array([3, 8, 1, 10]) plt.plot(xpoints, ypoints) # 折线图 点坐标为(1,3)、(2,8)、(6,1)、(8,10) plt.show() breakpoint()
这段代码中,首先使用了 NumPy 库中的 array 函数将两个列表转化为数组:xpoints 包含了四个元素 1、2、6 和 8,ypoints 包含了四个元素 3、8、1 和 10。然后使用 Matplotlib 库中的 plot 函数对这两个数组进行了绘图,其中 xpoints 为 x 轴的数据,ypoints 为 y 轴的数据。结果是绘制了一条从点 (1, 3) 到点 (2, 8) ,再从点 (2, 8) 到点 (6, 1),最后从点 (6, 1) 到点 (8, 10) 的折线。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