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解释:if code: for i in code: #画目标区域矩形框 pos = i.rect() a = img.draw_rectangle(i.rect()) a = lcd. display(img) #img.draw_string(pos[0], pos[1], "%s : %.2f" %(classes[i.classid()], i.value()), scale=2, color=(255, 0, 0)) list1=list(i.rect()) print(classes[i.classid()]) #识别到的加1 List_score01[int(classes[i.classid()])-1] += 1
时间: 2024-04-09 07:29:54 浏览: 74
这段代码段是在检测到目标物体后进行的部分。下面是对代码段的解:
- `if code:`:检查变量 `code` 是否存在目标物体。如果 `code` 不为空,则执行下面的代码块。
- `for i in code:`:遍历变量 `code` 中的每个目标物体,将当前目标物体赋值给变量 `i`。
- `pos = i.rect()`:获取当前目标物体的矩形框参数,包括位置和大小,并将其赋值给变量 `pos`。
- `a = img.draw_rectangle(i.rect())`:在图像上绘制当前目标物体的矩形框,并将绘制结果赋值给变量 `a`。
- `a = lcd.display(img)`:显示带有目标物体矩形框的图像。
- `list1 = list(i.rect())`:将当前目标物体的矩形框参数转换为列表形式,并赋值给变量 `list1`。
- `print(classes[i.classid()])`:根据当前目标物体的类别ID,通过 `classes` 函数获取对应的类别名称,并打印输出。
- `List_score01[int(classes[i.classid()])-1] += 1`:通过获取当前目标物体的类别ID,找到对应位置在列表 `List_score01` 中的元素,并将其加1。这样可以统计每个类别的识别次数。
这段代码的目的是在检测到目标物体后,对每个目标物体进行处理。它绘制了目标物体的矩形框,显示了带有矩形框的图像,并对识别到的目标物体的类别进行统计。同时,它也提供了一些注释掉的代码,例如使用 `img.draw_string()` 函数在图像上绘制目标物体类别和置信度等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该代码中使用了一些未定义的变量和函数,例如`img`、`classes`等。这些变量和函数在代码之外定义或引入的其他方式中进行了定义。因此,要使该代码能够正常运行,需要确保这些变量和函数已经定义或引入,并且与代码中的使用一致。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