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p_row = mod(row - 1 + floor((interp_sz(1)-1)/2), interp_sz(1)) - floor((interp_sz(1)-1)/2);详解
时间: 2023-08-30 14:04:31 浏览: 117
这是一个用于计算插值矩阵行偏移量的表达式。具体来说,该表达式结合上面提到的mod函数,用于计算原始矩阵的每个元素在插值矩阵中的位置偏移量。
具体来说,该表达式的含义如下:
- row - 1:将原始矩阵的行索引从1-based转换为0-based,方便计算。
- interp_sz(1)-1:计算插值矩阵的行数减一,即最后一行的索引。
- floor((interp_sz(1)-1)/2):计算插值矩阵行数的一半向下取整,即中心行的索引。
- row - 1 + floor((interp_sz(1)-1)/2):将原始矩阵的行索引映射到插值矩阵中心行的位置。
- mod(row - 1 + floor((interp_sz(1)-1)/2), interp_sz(1)):将映射后的位置循环回到插值矩阵内部,得到最终的插值矩阵行索引。
- mod(row - 1 + floor((interp_sz(1)-1)/2), interp_sz(1)) - floor((interp_sz(1)-1)/2):将插值矩阵中心行的索引作为基准,计算其他行相对于中心行的偏移量,得到最终的行偏移量。
该表达式的结果可以用于在插值矩阵中定位每个元素的位置,从而进行插值操作。
相关问题
[row, col] = find(response == max(response(:)), 1); disp_row = mod(row - 1 + floor((interp_sz(1)-1)/2), interp_sz(1)) - floor((interp_sz(1)-1)/2); disp_col = mod(col - 1 + floor((interp_sz(2)-1)/2), interp_sz(2)) - floor((interp_sz(2)-1)/2);代码详解
这段代码是用来找到一个矩阵中最大值的位置,并计算出相对于矩阵中心的偏移量。
具体来说,这段代码首先使用 MATLAB 中的 `max` 函数找到矩阵 `response` 中的最大值,然后使用 `find` 函数找到该最大值的行列索引。
接下来,代码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出相对于矩阵中心的行列偏移量:
```
disp_row = mod(row - 1 + floor((interp_sz(1)-1)/2), interp_sz(1)) - floor((interp_sz(1)-1)/2);
disp_col = mod(col - 1 + floor((interp_sz(2)-1)/2), interp_sz(2)) - floor((interp_sz(2)-1)/2);
```
其中,`interp_sz` 是一个长度为 2 的向量,表示矩阵的行列大小。`floor((interp_sz(1)-1)/2)` 表示矩阵中心到上下边缘的距离,同理,`floor((interp_sz(2)-1)/2)` 表示矩阵中心到左右边缘的距离。
`mod(row - 1 + floor((interp_sz(1)-1)/2), interp_sz(1))` 表示将最大值的行索引转换为相对于中心点的行偏移量。具体来说,假设最大值的行索引为 `row`,则 `row - 1` 表示该行在矩阵中的偏移量,加上 `floor((interp_sz(1)-1)/2)` 表示将该行偏移量转换为相对于中心点的偏移量,最后使用 `mod` 函数将其转换为一个在矩阵范围内的偏移量。
同理,`mod(col - 1 + floor((interp_sz(2)-1)/2), interp_sz(2))` 表示将最大值的列索引转换为相对于中心点的列偏移量。
最终,`disp_row` 和 `disp_col` 分别表示相对于矩阵中心的行列偏移量。
if interpolate_response == 3 error('Invalid parameter value for interpolate_response'); elseif interpolate_response == 4 [disp_row, disp_col, sind] = resp_newton(response, responsef_padded, newton_iterations, ky, kx, use_sz); else [row, col, sind] = ind2sub(size(response), find(response == max(response(:)), 1)); %ind2sub-将线性索引转换为下标 disp_row = mod(row - 1 + floor((interp_sz(1)-1)/2), interp_sz(1)) - floor((interp_sz(1)-1)/2); disp_col = mod(col - 1 + floor((interp_sz(2)-1)/2), interp_sz(2)) - floor((interp_sz(2)-1)/2); end %% calculate translation switch interpolate_response case 0 translation_vec = round([disp_row, disp_col] * featureRatio * currentScaleFactor * scaleFactors(sind)); case 1 translation_vec = round([disp_row, disp_col] * currentScaleFactor * scaleFactors(sind)); case 2 translation_vec = round([disp_row, disp_col] * scaleFactors(sind)); case 3 translation_vec = round([disp_row, disp_col] * featureRatio * currentScaleFactor * scaleFactors(sind)); case 4 translation_vec = round([disp_row, disp_col] * featureRatio * currentScaleFactor * scaleFactors(sind)); end代码详解
这段代码是用于计算目标物体的位移(translation)的。其中,输入的response是一个二维矩阵,表示目标物体在图像中的位置和大小;interpolate_response是一个整数值,表示计算translation时所使用的方法。当interpolate_response为3或4时,表示使用牛顿迭代法计算位移。其他情况下,会计算出response中最大值所对应的位置,并通过disp_row和disp_col计算出位移。最后,根据不同的interpolate_response值,计算出translation_vec,即目标物体的位移向量。需要注意的是,scaleFactors是一个向量,表示缩放因子,sind是当前所使用的缩放因子的索引值。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