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架构设计原则与最佳实践,打造企业级弹性应用的黄金法则
发布时间: 2024-12-14 01:07:09 阅读量: 4 订阅数: 7
微服务架构深度解析与最佳实践.doc
![微服务架构设计原则与最佳实践,打造企业级弹性应用的黄金法则](https://dz2cdn1.dzone.com/storage/temp/16784874-evolution-of-apis-from-monolithic-to-containerized.jpg)
参考资源链接:[珠心算教程(pdf格式)](https://wenku.csdn.net/doc/p6x1t1zd09?spm=1055.2635.3001.10343)
# 1. 微服务架构的概述与优势
随着企业级应用的不断扩展和用户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传统的单体架构越来越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在这样的背景下,微服务架构应运而生,其将单一应用程序划分成一组小的服务,每个服务运行在其独立的进程中,并围绕业务能力构建。这一变革性的设计思想不仅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还极大地提升了开发与部署的灵活性。
## 1.1 微服务架构定义
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是一种设计概念,其中应用程序被构建成一系列松耦合的服务,每个服务实现了特定的业务功能,并通过网络进行通信。这种架构模式鼓励使用轻量级的通信协议,如HTTP RESTful APIs或轻量级消息传递系统。
## 1.2 微服务与单体架构的比较
与传统的单体架构相比,微服务架构有如下几个关键优势:
- **模块化**:通过将应用拆分成独立的服务,团队可以独立地构建、测试和部署各个服务,从而缩短开发周期并加快上市时间。
- **可扩展性**:微服务可以按照业务需求单独扩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系统灵活性。
- **技术多样性**:每个微服务可以采用最适合自己功能的技术栈,无需为了整个应用的兼容而迁就某一种技术。
- **弹性与容错性**:由于服务之间相互独立,单个服务的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更容易实现容错设计。
接下来的章节将深入探讨微服务架构的设计原则、技术选型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最佳实践和挑战应对策略。通过这些分析,我们旨在为企业提供一个全面的微服务转型蓝图。
# 2. 微服务架构设计原则
微服务架构设计原则是构建和维护健康、可扩展的微服务系统的关键。原则涵盖了如何设计服务的边界、确保服务的自治性、以及如何设计服务以便它们能够轻松扩展。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些设计原则,并为每个原则提供实践中的案例和最佳实践。
## 2.1 服务拆分与模块化
### 2.1.1 理解服务边界
服务边界是微服务架构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定义了每个服务负责处理的业务功能的界限。一个良好的服务边界能够确保服务功能单一、职责明确,避免服务之间耦合性过高。
**最佳实践:**
1. **业务能力拆分:**根据业务能力来划分服务边界。每个微服务应该代表一个独立的业务功能。
2. **避免大而全的服务:**服务不应包含多个业务领域的能力,以降低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
3. **服务的独立性:**服务应该能够独立于其他服务进行开发、测试、部署和更新。
### 2.1.2 服务拆分策略与技巧
服务拆分是微服务架构转型过程中最为困难的任务之一。拆分策略和技巧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系统设计的质量和后续的维护成本。
**拆分策略:**
1. **领域驱动设计(DDD):**一种从领域和核心业务需求出发的方法,通过定义领域、子领域和聚合来指导服务的拆分。
2. **API拆分:**拆分大型单体应用时,可以通过API边界来确定服务边界,每一个API组成为独立服务。
3. **数据驱动拆分:**按照数据存储的不同来拆分服务,确保每个服务有独立的数据库或存储。
**拆分技巧:**
1. **逐步拆分:**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先从现有的单体应用中分离出一些独立的业务功能作为起点,然后逐步拆分。
2. **代码重构:**在拆分前进行代码重构,去除重复代码,实现服务的高内聚低耦合。
3. **服务间契约定义:**明确服务之间的交互接口和协议,有助于后续服务的独立发展和变更。
## 2.2 服务的自治性
### 2.2.1 自治服务的定义与重要性
服务自治是指每个服务都能够独立进行部署、扩展和修复,而不影响其他服务。这种特性使得微服务架构能够提供更高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为何重要:**
1. **独立部署与扩展:**自治的服务可以在不影响其他服务的情况下部署新版本或增加资源。
2. **故障隔离:**服务自治使得单个服务故障不会拖垮整个系统。
3. **技术多样性:**每个服务可以根据其特定需求选择最适合的技术栈。
### 2.2.2 数据库与存储的独立性
数据存储是服务自治中的一个关键部分,每个服务应该拥有独立的数据库或者存储解决方案,以减少服务之间的依赖。
**实践方法:**
1. **数据隔离:**为每个服务分配独立的数据库实例,确保数据隔离。
2. **存储选择:**根据服务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存储类型,如SQL数据库、NoSQL数据库或者专用存储解决方案。
3. **数据一致性:**实现服务自治时,需要特别注意如何保证跨服务的数据一致性。
## 2.3 服务的可扩展性
### 2.3.1 水平扩展与垂直扩展
服务的扩展性是指根据需求增加或减少资源的能力。水平扩展指的是通过增加更多的服务实例来分散负载,而垂直扩展指的是增加单个服务实例的资源,如CPU和内存。
**水平扩展的优势:**
1. **成本效益:**水平扩展通常是成本效益更高的选择,因为可以添加更多的廉价硬件资源。
2. **伸缩性:**水平扩展能够提供几乎无限制的伸缩能力,尤其适合流量突增的场景。
3. **灵活性:**在云环境中,可以实现按需自动伸缩。
**垂直扩展的适用场景:**
1. **资源密集型应用:**对于计算密集型或内存密集型的应用,垂直扩展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
2. **性能要求:**某些情况下,高规格的硬件资源能够提供更好的性能。
### 2.3.2 缩放的自动化与管理
自动化缩放是微服务架构中的一个核心能力,它允许系统根据实际负载自动增加或减少服务实例的数量。
**实施自动化缩放:**
1. **资源监控:**持续监控系统资源使用情况,如CPU、内存、网络和磁盘I/O。
2. **缩放策略:**定义何时以及如何触发水平或垂直扩展的策略。
3. **工具选择:**使用云服务提供商的缩放工具(如AWS Auto Scaling)或开源工具(如Kubernetes的Horizontal Pod Autoscaler)。
以上章节内容展示了微服务架构设计的几个关键原则:服务拆分与模块化、服务的自治性和服务的可扩展性。每个原则都有其独特的实践方法和最佳实践案例,为构建稳定和可维护的微服务架构提供基础。
# 3. 微服务架构下的技术选型
## 3.1 容器化技术
在微服务架构中,容器化技术是实现服务轻量化、模块化部署的关键技术之一。容器不仅促进了应用的快速启动和扩展,还简化了多环境一致性的问题。
### 3.1.1 Docker与容器的基本概念
Docker 是当前最流行的容器化技术实现,它允许开发者打包应用以及应用的运行环境到一个可移植的容器中。Docker 的出现极大地简化了容器化技术的应用。容器是一种轻量级、可移植、自给自足的包,包含运行应用程序所需要的一切:代码、运行时、库、环境变量和配置文件。
要了解 Docker,首先需要掌握以下基本概念:
- **镜像(Image)**: 一个只读的模板,用来创建容器实例。
- **容器(Container)**: 镜像的可运行实例,可以被创建、启动、停止、移动和删除。
- **仓库(Repository)**: 存放镜像的地方,可以是本地的也可以是远程的。
- **Dockerfile**: 一个文本文件,包含了一系列的指令来构建 Docker 镜像。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 Dockerfile 示例,用于构建一个基于 Python 应用的 Docker 镜像:
```Dockerfile
# 使用官方 Python 运行时作为父镜像
FROM python:3.8-slim
# 设置工作目录为容器内的 /app
WORKDIR /app
# 将当前目录内容复制到位于容器内 /app 的位置
ADD . /app
# 使用 pip 命令安装任何需要的依赖
RUN pip install --no-cache-dir flask
# 使端口80可供此容器外的环境使用
EXPOSE 80
# 定义环境变量
ENV NAME World
# 在容器启动时运行 flask 应用
CMD ["python", "app.py"]
```
### 3.1.2 容器编排工具Kubernetes的使用
随着微服务数量的增加,管理单个容器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时,就需要使用容器编排工具。Kubernetes 是目前最流行的容器编排平台之一,它自动化了容器化应用程序的部署、扩展以及管理。
在使用 Kubernetes 时,需要熟悉以下核心概念:
- **Pod**: Kubernetes 中最小的部署单元,一个 Pod 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容器。
- **Deployment**: 管理 Pod 的声明性更新。
- **Service**: 定义一组 Pod 访问规则,使得其他 Pod 或外部客户端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到这些 Pod。
- **Namespace**: Kubernetes 空间,用于隔离资源和权限。
- **Ingress**: 管理外部访问到集群服务的规则。
Kubernetes 的工作方式依赖于声明性的配置文件,下面是一个简单的 Kubernetes 配置文件示例,用于部署一个 Flask 应用:
```yaml
apiVersion: apps/v1
kind: Deployment
metadata:
name: flask-app
spec:
replicas: 3
selector:
matchLabels:
app: flask-app
template:
metadata:
labels:
app: flask-app
spec:
containers:
- name: flask-app-container
image: myflaskapp:latest
ports:
- containerPort: 5000
apiVersion: 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flask-app-svc
spec:
selector:
app: flask-app
ports:
- protocol: TCP
port: 80
targetPort: 5000
```
这个配置定义了一个 Deployment,它会创建 3 个 Pod,每个 Pod 中都运行着一个 Flask 应用的容器。同时,定义了一个 Service,它将外部访问的 80 端口映射到 Pod 中容器的 5000 端口。
通过这两节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容器化技术在微服务架构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 Docker 和 Kubernetes 这些工具实现应用的容器化和自动化编排。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开发和部署的效率,促进了微服务架构的实施和管理。
# 4. 微服务架构的最佳实践
## 4.1 持续集成与持续部署(CI/CD)
### 4.1.1 CI/CD的流程与工具链
持续集成(Continuous Integration)和持续部署(Continuous Deployment)是现代软件开发中的关键实践,它们能够加速软件交付过程,提高软件质量和开发效率。CI/CD流程通常涉及源代码管理、构建、测试、部署等多个阶段,通过自动化这些步骤,可以减少人为错误,确保代码变更频繁且可靠地集成到主分支中。
工具链在CI/CD流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常用的工具包括:
- **源代码管理工具**(如Git)
- **构建和编译工具**(如Maven, Gradle)
- **测试自动化工具**(如JUnit, Selenium)
- **容器化工具**(如Docker)
- **自动化部署工具**(如Ansible, Jenkins)
### 4.1.2 自动化测试与发布流程
自动化测试是持续集成的核心组成部分,它通过自动化的方式对代码变更进行快速反馈,确保每次提交都符合质量标准。自动化测试通常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性能测试等。
发布流程的自动化则确保了软件可以高效且一致地部署到各个环境中。以下是一个简化的自动化发布流程示例:
1. 开发者将代码提交到源代码仓库。
2. 自动触发构建过程,构建工具拉取代码并编译应用程序。
3. 执行自动化测试套件以检查代码变更是否通过了所有的测试。
4. 测试通过后,构建的镜像被推送到容器仓库。
5. 自动部署工具(如Kubernetes)部署新版本到测试环境。
6. 验证无误后,代码被标记为可部署到生产环境。
7. 自动化工具执行最终的生产环境部署。
```
// 示例:Jenkins流水线脚本
pipeline {
agent any
stages {
stage('Checkout') {
steps {
checkout scm
}
}
stage('Build') {
steps {
sh 'mvn package'
}
}
stage('Test') {
steps {
sh 'mvn test'
}
}
stage('Docker Build') {
steps {
script {
sh 'docker build -t myapp:$BUILD_NUMBER .'
}
}
}
stage('Docker Push') {
steps {
script {
sh 'docker push myapp:$BUILD_NUMBER'
}
}
}
stage('Deploy to Staging') {
steps {
// 使用Kubernetes部署到测试环境
}
}
}
}
```
该脚本演示了从代码检出到构建、测试、容器化、推送到仓库,最后部署到测试环境的完整流程。
## 4.2 微服务的安全性
### 4.2.1 认证与授权机制
安全性是微服务架构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微服务环境中,认证和授权机制至关重要,它们用于确保只有经过验证的用户和系统可以访问服务和数据,并且执行它们被授权的操作。
常用的认证机制包括:
- **基本认证(Basic Auth)**
- **令牌认证(Token-based Auth)**
- **OAuth 2.0**
- **OpenID Connect**
授权通常由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或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实现。每个服务都可以独立管理其认证和授权策略,但在整个系统中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机制来协调这些策略。
### 4.2.2 安全策略与最佳实践
实现微服务安全性需要遵循一些最佳实践,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 **使用API网关**:API网关作为系统的入口点,可以集中处理认证、授权和流量管理。
- **服务间通信的加密**:确保服务间通信使用HTTPS等加密协议。
- **最小权限原则**:服务应只拥有执行其功能所必需的最小权限集。
- **定期安全审计**:定期对微服务架构进行安全审计和漏洞扫描。
- **安全意识教育**:对开发和运维团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
## 4.3 监控与日志管理
### 4.3.1 微服务监控的重要性
监控是确保微服务架构稳定运行的关键。微服务架构下,系统由多个自治的服务组成,每个服务可能运行在不同的容器和主机上,这使得监控变得更加复杂。
监控系统通常负责:
- **收集性能指标**:例如CPU、内存、网络使用率等。
- **跟踪服务健康状态**:确保服务可用并处于健康状态。
- **日志分析**:提供实时日志流分析,以便快速识别和解决问题。
- **跟踪请求和调用链**:识别服务间调用的性能瓶颈。
### 4.3.2 集中日志管理方案
集中日志管理是指将来自所有微服务的日志数据收集到一个中心位置,以便于分析和监控。集中日志管理方案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
- **日志聚合工具**:如ELK Stack(Elasticsearch, Logstash, Kibana),能够收集、索引和可视化日志数据。
- **日志标准化**:确保日志格式一致,便于处理和分析。
- **日志存储策略**:根据日志的重要性制定相应的存储和保留策略。
为了实现微服务的高效监控和日志管理,推荐使用集中式日志管理方案,例如:
```
// 一个简单的Logstash配置示例
input {
beats {
port => 5044
}
}
filter {
# 解析JSON格式的日志
json {
source => "message"
}
}
output {
# 输出到Elasticsearch
elasticsearch {
hosts => ["elasticsearch:9200"]
index => "microservice-logs-%{+YYYY.MM.dd}"
}
}
```
该配置定义了从Beats协议接收日志输入、解析JSON格式日志,并将处理后的日志输出到Elasticsearch。
# 5. 微服务架构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微服务架构为现代企业应用带来了许多好处,如灵活性、可伸缩性及独立部署能力。然而,在追求这些优势的过程中,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挑战。本章节将深入探讨这些挑战,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 5.1 数据一致性问题
在微服务架构中,由于服务的独立性,数据一致性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服务间通过网络进行通信,数据分布在不同的数据库中,这就导致了数据一致性的维护变得复杂。
### 5.1.1 分布式事务的处理
分布式事务是指事务的参与者、支持事务的服务器、资源服务器以及事务管理器分别位于分布式系统的不同节点上。在微服务架构中,一个业务操作可能需要跨多个服务,这就要求事务必须在所有相关服务中保持一致。
应对分布式事务的一个常见策略是使用两阶段提交(2PC)协议,但这会带来性能开销,降低系统的可用性。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基于补偿的事务(Saga模式),它允许在分布式系统中通过一系列本地事务和补偿操作来维护业务一致性。
```mermaid
graph TD;
A[开始事务] -->|请求| B[服务1处理]
B -->|成功| C[服务2处理]
C -->|成功| D[服务3处理]
D -->|成功| E[提交事务]
C -->|失败| F[服务2回滚]
F -->|回滚成功| G[服务1回滚]
G -->|回滚成功| E
D -->|失败| H[服务3回滚]
H -->|回滚成功| G
```
上图展示了Saga模式下事务处理的一个简化流程。当服务1、2、3依次处理成功时,整个事务被提交。一旦在处理过程中某个服务失败,将触发回滚操作,确保整个事务的一致性。
### 5.1.2 最终一致性模型的实践
最终一致性是一种更为宽松的一致性模型,它允许系统在一段时间内处于不一致状态,但保证在没有新的更新操作发生的情况下,数据最终达到一致状态。
为了实现最终一致性,可以使用消息队列来保证操作的有序执行和确认。系统中的每个服务在处理完本地事务后,将相关事件推送到消息队列中。其他服务根据这些事件来更新自己的数据。这种方法在不牺牲系统可用性的同时,能够逐步实现数据的一致性。
```mermaid
sequenceDiagram
participant A as 服务A
participant MQ as 消息队列
participant B as 服务B
A ->> MQ: 发送事件
loop 持续监听
MQ ->> B: 接收事件
B ->> B: 处理本地事务
end
```
## 5.2 故障恢复与灾难应对
由于微服务架构的分布式特性,任何服务的故障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部分功能不可用。因此,设计一个有效的故障恢复和灾难应对策略至关重要。
### 5.2.1 故障转移机制
故障转移是一种将系统从故障节点切换到可用节点的技术。在微服务架构中,这通常通过负载均衡器来实现。当负载均衡器检测到某个服务实例不可用时,它可以自动将请求路由到健康的实例。
```mermaid
graph LR;
A[用户请求] -->|负载均衡| B{服务状态检查}
B -->|可用| C[服务实例1]
B -->|不可用| D[服务实例2]
C -->|响应| E[负载均衡器]
D -->|响应| E[负载均衡器]
```
### 5.2.2 备份与灾难恢复策略
除了故障转移,微服务还需要制定备份和灾难恢复计划。这包括定期备份服务状态、数据和配置信息,以及制定在灾难发生时的恢复流程。
企业通常采用数据中心级别的备份,这包括主数据中心和至少一个远程备份中心。当主数据中心不可用时,可以快速切换到远程备份中心继续提供服务。数据备份策略可以通过定期的快照和事务日志来实现。
## 5.3 微服务架构下的团队协作
微服务架构不仅仅是技术实践,还涉及到组织结构和文化。为了有效实施微服务架构,团队的组织和协作方式也需要调整。
### 5.3.1 组织结构与文化适应
在微服务架构下,团队应该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权,每个团队负责一部分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这种组织方式鼓励了DevOps文化,需要团队成员在开发和运维上进行紧密的协作。
为了适应微服务架构,企业应该推动团队间的开放沟通和知识共享。工作流应该允许团队间快速响应变更,并且能够在业务需求变化时及时调整。
### 5.3.2 跨团队协作模式与沟通工具
协作模式和工具的选择至关重要。常见的协作模式包括Scrum和Kanban,这些敏捷方法能够帮助团队更快速地响应变更。沟通工具,如Slack、Zoom和Jira,可以加强团队成员间的即时沟通和项目管理。
```mermaid
graph LR;
A[团队1] -->|协作| B{跨团队沟通工具}
C[团队2] -->|协作| B
D[团队3] -->|协作| B
B -->|需求管理| E[Jira]
B -->|即时沟通| F[Slack]
B -->|视频会议| G[Zoom]
```
本章节介绍了微服务架构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在下一章节,我们将通过案例研究深入了解企业在微服务转型过程中的真实经历和所采取的技术解决方案。
# 6. 案例研究:企业级微服务应用实例
企业转型到微服务架构绝非易事,它需要深思熟虑的计划以及对现有系统的彻底理解。本章将通过案例研究的形式,探讨从单体应用到微服务的迁移策略,微服务架构下的性能优化与弹性伸缩,以及微服务架构下的技术债务管理。
## 6.1 从单体应用到微服务的迁移策略
单体应用向微服务架构的迁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评估现有系统的可拆分性,规划迁移步骤,并执行实际的迁移。
### 6.1.1 评估与规划迁移步骤
**评估现有架构**
在开始迁移之前,需要对现有的单体应用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应用的业务逻辑、数据依赖和部署模式是至关重要的。这个评估过程包括但不限于:
- 识别核心业务功能和非核心功能
- 评估系统中的组件间耦合度
- 分析系统的扩展需求和性能瓶颈
**规划迁移步骤**
迁移计划需要逐步执行,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功能拆分**:确定哪些功能可以被独立为微服务,并为这些服务定义清晰的接口。
2. **技术债务管理**:优先解决影响服务拆分的技术债务。
3. **数据迁移**:规划如何迁移单体应用中的数据到微服务架构。
4. **环境准备**:设置微服务所需的运行环境,包括容器化和编排工具。
5. **迭代迁移**:逐步迁移功能到微服务架构,保持应用的持续可用性。
6. **监控与日志集成**:配置监控和日志系统以管理新的架构。
### 6.1.2 实际迁移案例分析
考虑一家在线零售商的案例。该零售商的单体应用架构在经历快速增长后开始出现瓶颈。通过以下步骤,他们成功迁移到微服务架构:
1. **功能拆分与重构**:识别出可以独立的模块,例如库存管理、订单处理和用户认证,然后重构这些模块为微服务。
2. **数据库分离**:每个微服务拥有自己的数据库,确保服务之间的数据隔离。
3. **API网关实现**:建立API网关来路由外部请求到正确的微服务。
4. **部署与持续集成**:利用Docker容器化服务,并通过Kubernetes进行管理。同时,实施CI/CD流程确保代码持续集成与部署。
5. **性能优化**:在迁移后,实施性能测试并根据结果进行必要的优化。
## 6.2 微服务架构下性能优化与弹性伸缩
在微服务架构下,性能优化和弹性伸缩是确保应用稳定和高效的关键要素。
### 6.2.1 性能测试与优化方法
**性能测试**
为了测试微服务的性能,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 **压力测试**:模拟高负载下服务的行为。
- **负载测试**:确定服务在特定负载下的表现。
- **性能分析**:利用工具(如JProfiler或VisualVM)分析CPU和内存使用情况。
**优化方法**
性能优化包括:
- **代码优化**:重构代码以提高效率。
- **缓存应用**:使用缓存机制(如Redis)减少数据库访问。
- **异步通信**:通过消息队列(如RabbitMQ)实现服务间异步通信。
- **数据库优化**:采用索引和读写分离策略优化数据库操作。
### 6.2.2 弹性伸缩实践案例
一家金融公司的支付处理系统需要高度的弹性来应对交易峰值。以下是他们实施弹性伸缩的步骤:
1. **服务监控**:使用Prometheus和Grafana对服务进行实时监控。
2. **自动伸缩策略**:利用Kubernetes的自动伸缩功能,根据CPU使用率自动扩展服务实例。
3. **服务降级**:在流量高峰时期,通过API网关实施服务降级,优先保证核心交易的处理。
## 6.3 微服务架构下的技术债务管理
技术债务是在软件开发中采用快速解决方案而非最佳实践累积的问题。在微服务架构下,识别和管理技术债务是必不可少的。
### 6.3.1 技术债务的识别与量化
**识别技术债务**
- **代码审计**:定期进行代码审计,找出设计缺陷、冗余代码和过时技术。
- **依赖分析**:检查第三方库和框架的版本,确定是否有更新或替换的需要。
**量化技术债务**
- **债务评估**:使用工具(如SonarQube)对代码进行质量评分。
- **优先级排序**:根据业务影响和技术风险对识别出的债务问题进行排序。
### 6.3.2 还债策略与长期维护计划
**还债策略**
- **重构计划**:为技术债务创建明确的重构计划,并设定优先级。
- **集成自动化测试**:建立广泛的自动化测试来防止未来债务的累积。
**长期维护计划**
- **持续的技术债务审查**:将技术债务审查纳入到日常的开发流程。
- **升级和维护路径**:确保有一个清晰的路径来升级依赖项和框架,以及实施定期的安全维护。
通过本章的案例研究和深入探讨,我们展示了企业如何成功地向微服务架构迁移,以及如何在微服务环境中管理和优化性能。这样的实践可以指导其他企业采取行动,以免在转型过程中遇到意料之外的障碍。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