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基础与算法实践
发布时间: 2023-12-08 14:12:26 阅读量: 40 订阅数: 44
各种机器学习算法的实现以及基础概念,包括有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分类,聚类,回归,BP算法;损失函数;交叉验证,欠拟合,过拟合等
# 1. 机器学习基础概论
## 1.1 机器学习简介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算法,使机器能够从数据中学习并进行预测和决策。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学习,从中发现模式和规律,从而提取出有用的知识和信息。
## 1.2 机器学习的应用领域
机器学习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推荐系统、金融风控等。它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和分析复杂的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精度。
## 1.3 监督学习、非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的基本概念
机器学习可以分为监督学习、非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三种主要类型。
- 监督学习通过给定一组已知输入和对应的输出,训练一个模型来预测新的输入对应的输出,常见的算法有线性回归、逻辑回归、决策树等。
- 非监督学习是指在没有预先标注的数据集上学习模型,主要用于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挖掘,常见的算法有K-means、Apriori等。
- 强化学习通过建立一个智能体和环境的交互模型,通过试错和奖励机制来学习最优的行为策略,常见的算法有Q-learning、Deep Q Network等。
## 1.4 机器学习的发展历程
机器学习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从最初的符号推理方法到现在的统计学习方法和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随着计算能力和数据量的增加,机器学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希望本章的内容能够给读者带来对机器学习基础概念的初步了解,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 2. 数据预处理与特征工程
### 2.1 数据预处理的概念与流程
数据预处理是机器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涉及到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和归一化等操作,以便于后续的模型训练和预测。
数据预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数据清洗、缺失值处理、数据标准化和特征选择等。
### 2.2 数据清洗与缺失值处理
在数据分析和建模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数据缺失的情况。数据缺失可能会导致结果偏差或者模型训练失败,因此需要对缺失的数据进行处理。
常用的数据清洗和缺失值处理方法包括:
- 删除缺失值:如果数据缺失的样本数量较少,可以直接删除缺失值所在的行或列;
```python
# 删除缺失值所在的行
data.dropna(inplace=True)
```
- 填补缺失值:常见的填补方法包括使用均值、中位数或者众数来补全缺失值;
```python
# 使用均值填补缺失值
data['column_name'].fillna(data['column_name'].mean(), inplace=True)
```
- 插值法:利用已有数据的信息进行推断,来估计缺失值的大小;
```python
# 使用插值法填补缺失值
data['column_name'].interpolate(method='linear', inplace=True)
```
### 2.3 数据标准化与归一化
数据标准化和归一化是数据预处理的常用方法,用于将不同尺度和量纲的特征转换为统一的标准,以便于模型的训练和比较。
常用的数据标准化和归一化方法有:
- 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将特征按照均值为0,标准差为1进行转换,使数据分布更加接近正态分布;
```python
# 使用StandardScaler进行标准化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scaler = StandardScaler()
data_scaled = scaler.fit_transform(data)
```
- 归一化(Normalization):将特征按照一定比例缩放到某个特定的范围内,常用的方法有MinMaxScaler和MaxAbsScaler;
```python
# 使用MinMaxScaler进行归一化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MinMaxScaler
scaler = MinMaxScaler()
data_scaled = scaler.fit_transform(data)
```
### 2.4 特征选择与特征构建
特征选择(Feature Selection)是指从原始特征中选择最有价值的特征子集,以提高模型的预测性能和泛化能力。
常见的特征选择方法有:
- 过滤法(Filter Method):根据特征与输出之间的统计关系对特征进行排序和筛选;
```python
# 使用方差选择法进行特征选择
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VarianceThreshold
selector = VarianceThreshold(threshold=0.1)
data_selected = selector.fit_transform(data)
```
- 包裹法(Wrapper Method):通过迭代的方式对不同特征子集进行模型训练和评估,选择效果最好的特征子集;
```python
# 使用递归特征消除进行特征选择
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RFE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
estimator = LogisticRegression()
selector = RFE(estimator, n_features_to_select=5)
data_selected = selector.fit_transform(data, target)
```
- 嵌入法(Embedding Method):将特征选择作为模型训练的一部分,由模型自动选择最优的特征;
```python
# 使用L1正则化进行特征选择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asso
estimator = Lasso()
selector = SelectFromModel(estimator)
data_selected = selector.fit_transform(data, target)
```
数据预处理与特征工程对于机器学习的成功应用至关重要,合理的数据预处理和特征选择可以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和泛化能力。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数据的特点和问题背景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数据预处理和特征工程操作,才能得到更好的模型效果。
# 3. 监督学习算法
## 3.1 线性回归与逻辑回归
线性回归是一种常见的监督学习算法,用于建立连续目标变量与多个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模型。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拟合一条或多条直线来最小化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
```python
# 线性回归示例代码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inearRegression
# 创建示例数据集
X = np.array([[1, 1], [1, 2], [2, 2], [2, 3]])
y = np.dot(X, np.array([1, 2])) + 3
# 创建线性回归模型
model = LinearRegression()
# 拟合数据
model.fit(X, y)
# 预测新数据
X_new = np.array([[3, 5]])
y_pred = model.predict(X_new)
print(y_pred)
```
代码解释:
首先导入需要的库和模块。然后,创建一个示例数据集X和目标变量y,其中X是一个矩阵,每个样本有两个自变量,y是一个一维数组,表示连续的目标变量。接下来,通过LinearRegression()函数创建线性回归模型,并使用fit()方法拟合数据。最后,使用predict()方法对新数据进行预测,输出预测结果。
逻辑回归是一种分类算法,用于建立连续自变量与离散目标变量之间的关系。它通过将线性回归模型的输出结果映射到一个概率值(0到1之间)来进行分类预测。
```python
# 逻辑回归示例代码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
# 创建示例数据集
X = np.array([[1, 2], [2, 4], [3, 6], [4, 8]])
y = np.array([0, 0, 1, 1])
# 创建逻辑回归模型
model = LogisticRegression()
# 拟合数据
model.fit(X, y)
# 预测新数据
X_new = np.array([[5, 10]])
y_pred = model.predict(X_new)
print(y_pred)
```
代码解释:
首先导入需要的库和模块。然后,创建一个示例数据集X和目标变量y,其中X是一个矩阵,每个样本有两个自变量,y是一个一维数组,表示分类的目标变量。接下来,通过LogisticRegression()函数创建逻辑回归模型,并使用fit()方法拟合数据。最后,使用predict()方法对新数据进行分类预测,输出预测结果。
## 3.2 决策树与随机森林
决策树是一种基于树结构的监督学习算法,通过对数据集进行拆分来构建预测模型。它通过一系列的判断条件将数据集递归地分成小的子集,直到达到停止条件为止,最终每个子集都被分配到一个唯一的类别。
```python
# 决策树示例代码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
# 加载鸢尾花数据集
iris = load_iris()
X = iris.data
y = iris.target
# 创建决策树分类器
model = DecisionTreeClassifier()
# 拟合数据
model.fit(X, y)
# 预测新数据
X_new = [[5.1, 3.5, 1.4, 0.2]]
y_pred = model.predict(X_new)
print(iris.target_names[y_pred])
```
代码解释:
首先导入需要的库和模块。然后,使用load_iris()函数加载鸢尾花数据集,将特征数据赋值给X,将目标变量赋值给y。接下来,通过DecisionTreeClassifier()函数创建决策树分类器,并使用fit()方法拟合数据。最后,使用predict()方法对新数据进行分类预测,输出预测结果。
随机森林是一种集成学习算法,由多个决策树组成。它通过对数据集进行随机采样和特征选择,构建多个决策树,最终将它们的预测结果进行平均或投票来进行分类或回归预测。
```python
# 随机森林示例代码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RandomForestClassifier
# 加载鸢尾花数据集
iris = load_iris()
X = iris.data
y = iris.target
# 创建随机森林分类器
model = RandomForestClassifier()
# 拟合数据
model.fit(X, y)
# 预测新数据
X_new = [[5.1, 3.5, 1.4, 0.2]]
y_pred = model.predict(X_new)
print(iris.target_names[y_pred])
```
代码解释:
首先导入需要的库和模块。然后,使用load_iris()函数加载鸢尾花数据集,将特征数据赋值给X,将目标变量赋值给y。接下来,通过RandomForestClassifier()函数创建随机森林分类器,并使用fit()方法拟合数据。最后,使用predict()方法对新数据进行分类预测,输出预测结果。
## 3.3 支持向量机
支持向量机是一种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监督学习算法,用于解决分类和回归问题。它通过将数据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并找到一个最优的超平面来分割不同类别的样本。
```python
# 支持向量机示例代码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svm import SVC
# 创建示例数据集
X = np.array([[1, 2], [2, 1], [2, 3], [3, 2]])
y = np.array([0, 0, 1, 1])
# 创建支持向量机分类器
model = SVC()
# 拟合数据
model.fit(X, y)
# 预测新数据
X_new = np.array([[4, 3]])
y_pred = model.predict(X_new)
print(y_pred)
```
代码解释:
首先导入需要的库和模块。然后,创建一个示例数据集X和目标变量y,其中X是一个矩阵,每个样本有两个自变量,y是一个一维数组,表示分类的目标变量。接下来,通过SVC()函数创建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并使用fit()方法拟合数据。最后,使用predict()方法对新数据进行分类预测,输出预测结果。
## 3.4 朴素贝叶斯分类器
朴素贝叶斯分类器是一种基于贝叶斯定理和特征条件独立假设的监督学习算法。它通过计算给定特征条件下目标变量的概率,选择概率最大的类别进行分类预测。
```python
# 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示例代码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naive_bayes import GaussianNB
# 创建示例数据集
X = np.array([[1, 2], [2, 1], [2, 3], [3, 2]])
y = np.array([0, 0, 1, 1])
# 创建朴素贝叶斯分类器
model = GaussianNB()
# 拟合数据
model.fit(X, y)
# 预测新数据
X_new = np.array([[4, 3]])
y_pred = model.predict(X_new)
print(y_pred)
```
代码解释:
首先导入需要的库和模块。然后,创建一个示例数据集X和目标变量y,其中X是一个矩阵,每个样本有两个自变量,y是一个一维数组,表示分类的目标变量。接下来,通过GaussianNB()函数创建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并使用fit()方法拟合数据。最后,使用predict()方法对新数据进行分类预测,输出预测结果。
以上是监督学习算法的简要介绍和示例代码。这些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合的算法进行建模和预测。
# 4. 非监督学习算法
### 4.1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算法,用于将数据集中的样本分成不同的组或簇。聚类分析的目标是使得同一组内的样本相似度高,而不同组之间的样本相似度较低。
#### 4.1.1 K均值聚类算法
K均值聚类算法是一种基于距离度量的聚类分析方法。该算法通过计算样本点与各个聚类中心的距离,并将样本点分配给最近的聚类中心,实现数据的聚类。
##### 代码示例(Python):
```python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 创建KMeans聚类模型,并指定簇的数量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3)
# 假设有一个数据集X,进行聚类
labels = kmeans.fit_predict(X)
# 输出每个样本所属的簇的标签
print(labels)
```
##### 代码解释:
首先,我们导入了KMeans类。然后,创建了一个KMeans对象,并通过`n_clusters`参数指定了簇的数量为3。接下来,调用`fit_predict`方法进行聚类,将数据集X作为输入。最后,输出每个样本所属的簇的标签。
##### 结果说明:
聚类结果通过labels数组进行表示,每个元素代表着对应样本点的簇的标签。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标签对数据进行分组或可视化展示。
### 4.2 关联规则挖掘
关联规则挖掘是一种用于发现大规模数据集中频繁出现的项集之间的关联关系的方法。在关联规则挖掘中,项集是由项目组成的集合,而关联规则则描述了这些项集之间的依赖关系。
#### 4.2.1 Apriori算法
Apriori算法是一种经典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该算法基于一种称为Apriori原理的概念,通过迭代扫描数据集,逐步构建包含更多项的频繁项集。
##### 代码示例(Java):
```java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java.util.Set;
import org.apache.commons.collections4.CollectionUtils;
import org.apache.commons.collections4.SetUtils;
import org.apache.commons.math3.util.CombinatoricsUtils;
public class AprioriAlgorithm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假设有一个数据集dataset,数据集中的每个元素是一个集合,表示一次购物的商品项
List<Set<String>> dataset = ...
// 设置最小支持度为3
int minSupport = 3;
// 运行Apriori算法,获取频繁项集
List<Set<String>> frequentItemsets = apriori(dataset, minSupport);
// 输出频繁项集
for (Set<String> itemset : frequentItemsets) {
System.out.println(itemset);
}
}
public static List<Set<String>> apriori(List<Set<String>> dataset, int minSupport) {
List<Set<String>> frequentItemsets = ...
// 获取单个项的支持度
List<Set<String>> oneItemsets = ...
for (Set<String> itemset : oneItemsets) {
int support = calculateSupport(dataset, itemset);
if (support >= minSupport) {
frequentItemsets.add(itemset);
}
}
// 迭代构建更多项的频繁项集
for (int i = 2; i <= dataset.size(); i++) {
List<Set<String>> candidateItemsets = generateCandidateItemsets(frequentItemsets, i);
for (Set<String> itemset : candidateItemsets) {
int support = calculateSupport(dataset, itemset);
if (support >= minSupport) {
frequentItemsets.add(itemset);
}
}
}
return frequentItemsets;
}
// 计算项集的支持度
public static int calculateSupport(List<Set<String>> dataset, Set<String> itemset) {
int support = 0;
for (Set<String> transaction : dataset) {
if (transaction.containsAll(itemset)) {
support++;
}
}
return support;
}
// 生成候选项集
public static List<Set<String>> generateCandidateItemsets(List<Set<String>> frequentItemsets, int k) {
List<Set<String>> candidateItemsets = ...
for (Set<String> itemset1 : frequentItemsets) {
for (Set<String> itemset2 : frequentItemsets) {
if (itemset1.size() == itemset2.size() && itemset1.containsAll(itemset2)) {
continue;
}
Set<String> candidate = SetUtils.union(itemset1, itemset2);
if (candidate.size() == k && !candidateItemsets.contains(candidate)) {
boolean isValid = true;
for (Set<String> subset : CombinatoricsUtils.combinations(candidate, k - 1)) {
if (!frequentItemsets.contains(subset)) {
isValid = false;
break;
}
}
if (isValid) {
candidateItemsets.add(candidate);
}
}
}
}
return candidateItemsets;
}
}
```
##### 代码解释:
首先,我们导入了所需的类和库。然后,定义了一个名为AprioriAlgorithm的主类。在main方法中,假设有一个数据集dataset,其中的每个元素是一个Set,表示一次购物的商品项。我们设置了最小支持度为3,然后调用apriori方法运行Apriori算法,获取频繁项集。最后,我们输出了频繁项集。
apriori方法首先构建了单个项的频繁项集,然后根据这些频繁项集的组合生成更多项的候选项集,并计算其支持度。最后,将支持度大于等于最小支持度的项集加入到频繁项集中,并返回。
calculateSupport方法用于计算项集的支持度,即在数据集中出现的次数。
generateCandidateItemsets方法用于生成候选项集。它通过组合已有的频繁项集,生成新的候选项集,并过滤掉不满足Apriori原理的项集。
##### 结果说明:
运行代码后,将输出频繁项集,即满足最小支持度要求的项集。通过分析这些频繁项集,可以发现购物中的一些常见组合模式。
### 4.3 主成分分析(PCA)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是一种常用的降维方法,通过线性变换将高维数据映射到低维空间,同时保留尽可能多的信息。
#### 4.3.1 PCA算法
PCA算法通过特征值分解或奇异值分解等方式,找到原始数据的主成分方向,从而实现降维。
##### 代码示例(JavaScript):
```javascript
import * as ml from 'ml-pca';
// 假设有一个数据集X,进行PCA降维
let pca = new ml.PCA(X);
// 设置降维后的维度为2
pca.compute(Math.min(X.length, X[0].length), 2);
// 获取降维后的数据
let reducedX = pca.predict(X);
// 输出降维后的数据
console.log(reducedX);
```
##### 代码解释:
首先,我们引入了ml-pca库。然后,创建了一个PCA对象,并将数据集X传递给它。接下来,调用compute方法进行PCA降维,将降维后的维度设置为2。最后,调用predict方法获取降维后的数据。
##### 结果说明:
降维后的数据通过reducedX数组进行表示,每个元素代表着对应样本点降维后的坐标。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坐标进行可视化展示,以便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结构。
### 4.4 t-SNE降维算法
t-SNE(t-Distributed Stochastic Neighbor Embedding)是一种非线性降维算法,用于可视化高维数据。相比于PCA等线性降维方法,t-SNE可以更好地保留数据的局部结构。
#### 4.4.1 t-SNE算法
t-SNE算法通过计算样本点之间的相似度,并在低维空间中对相似样本点进行聚集,不相似样本点之间进行远离,从而实现降维和可视化。
##### 代码示例(Go):
```go
import (
"github.com/danaugrs/go-tsne/tsne"
)
// 假设有一个数据集X,进行t-SNE降维
tSNE := tsne.NewTSNE(X, 2, 30, 1000)
// 设置t-SNE的参数,包括目标维度、迭代次数等
tSNE.Run()
// 获取降维后的数据
reducedX := tSNE.GetEmbedding()
// 输出降维后的数据
fmt.Println(reducedX)
```
##### 代码解释:
首先,我们引入了go-tsne库。然后,创建了一个TSNE对象,并将数据集X传递给它。接下来,调用Run方法运行t-SNE算法,设置了目标维度为2,迭代次数为1000。最后,调用GetEmbedding方法获取降维后的数据。
##### 结果说明:
降维后的数据通过reducedX数组进行表示,每个元素代表着对应样本点降维后的坐标。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坐标进行可视化展示,以便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结构。
希望这些示例代码能够帮助您理解和实践非监督学习算法的应用。接下来的章节将介绍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相关的内容。
# 5. 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算法和实践技巧。我们将介绍深度学习框架与工具,并详细讨论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原理与应用。
#### 5.1 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
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我们将深入研究神经元、激活函数、权重与偏置等核心概念,并解释神经网络是如何通过前向传播与反向传播进行训练与优化的。
#### 5.2 深度学习框架与工具
本节将重点介绍深度学习领域常用的框架与工具,包括TensorFlow、PyTorch、Keras等。我们将以实际代码示例和应用场景说明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与特点,并讨论它们在各自领域的优劣势。
#### 5.3 卷积神经网络(CNN)
卷积神经网络是深度学习领域中常用的神经网络架构,特别适用于处理图像数据。本节将详细介绍CNN的原理与结构,以及在图像识别、目标检测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并附上相关代码实现和模型训练细节。
#### 5.4 循环神经网络(RNN)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
RNN与LSTM是处理序列数据(如自然语言文本、时间序列数据)的常见神经网络结构。本节将深入探讨它们的结构和原理,并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时间序列预测等场景,介绍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方法和效果评估。
以上就是第五章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和实践有所帮助!
# 6. 机器学习实践案例与应用
## 6.1 电子商务推荐系统
在电子商务领域,推荐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应用之一。推荐系统通过分析用户的历史行为数据和商品特征,预测用户的偏好,从而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商品。下面我们将以一个购物网站为例,介绍推荐系统的实践过程。
#### 场景描述:
一个购物网站希望通过推荐系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商品推荐。网站已经收集了大量用户的历史购买数据和商品的特征信息。
#### 代码实现(Python):
```python
# 导入所需库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RandomForestClassifier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
# 读取数据集
data = pd.read_csv('purchase_data.csv')
# 数据预处理
# 特征工程
# 划分数据集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data.drop('label', axis=1), data['label'],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 构建模型
model = RandomForestClassifier()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 模型评估
y_pred = model.predict(X_test)
accuracy = accuracy_score(y_test, y_pred)
print('模型准确率:', accuracy)
```
#### 代码总结:
- 首先导入所需的库,包括pandas用于数据处理,sklearn用于建模与评估。
- 按照场景描述,读取购物网站的购买数据集。
- 进行数据预处理和特征工程,具体代码省略。
- 划分数据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 使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推荐模型。
- 对模型进行评估,计算准确率。
#### 结果说明:
该推荐系统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为XX%。
## 6.2 自然语言处理与文本分类
自然语言处理(NLP)是机器学习中的重要应用之一,它涉及处理和理解人类语言。文本分类是NLP中的一个常见任务,它需要将文本数据分为不同的类别。下面我们以新闻分类为例,介绍文本分类的实践过程。
#### 场景描述:
一个新闻网站希望通过文本分类技术,将新闻文章根据其内容分类到不同的新闻类别。
#### 代码实现(Java):
```java
// 导入所需库
import org.apache.spark.ml.Pipeline;
import org.apache.spark.ml.PipelineModel;
import org.apache.spark.ml.classification.LogisticRegression;
import org.apache.spark.ml.evaluation.MulticlassClassificationEvaluator;
import org.apache.spark.ml.feature.*;
// 读取数据集
Dataset<Row> data = spark.read().option("header", "true").csv("news_data.csv");
// 数据预处理
// 特征工程
// 划分数据集
Dataset<Row>[] splits = data.randomSplit(new double[]{0.8, 0.2});
Dataset<Row> trainData = splits[0];
Dataset<Row> testData = splits[1];
// 构建模型
LogisticRegression lr = new LogisticRegression()
.setMaxIter(10)
.setRegParam(0.3)
.setElasticNetParam(0.8);
Pipeline pipeline = new Pipeline()
.setStages(new PipelineStage[]{
tokenizer, stopWordsRemover, hashingTF, idf, lr});
PipelineModel model = pipeline.fit(trainData);
// 模型评估
Dataset<Row> predictions = model.transform(testData);
MulticlassClassificationEvaluator evaluator = new MulticlassClassificationEvaluator()
.setLabelCol("label")
.setPredictionCol("prediction")
.setMetricName("accuracy");
double accuracy = evaluator.evaluate(predictions);
System.out.println("模型准确率:" + accuracy);
```
#### 代码总结:
- 首先导入所需的库,包括Spark ML库中的各种功能模块。
- 按照场景描述,使用Spark读取新闻数据集。
- 进行数据预处理和特征工程,具体代码省略。
- 划分数据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 使用逻辑回归算法构建文本分类模型。
- 对模型进行评估,计算准确率。
#### 结果说明:
该文本分类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为XX%。
这是关于机器学习基础与算法实践的第六章节,我们介绍了两个实际应用领域的案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