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代码组织宝典:模块化策略,提升项目可维护性的不二法门
发布时间: 2024-11-14 12:46:04 阅读量: 5 订阅数: 12
![C++代码组织宝典:模块化策略,提升项目可维护性的不二法门](https://media.geeksforgeeks.org/wp-content/uploads/20240212163758/What-is-SOC-.webp)
# 1. C++代码组织的重要性
## 1.1 代码组织的基本概念
在软件开发中,代码组织是指如何将源代码分组成可管理、可维护的单元。良好的代码组织对于维护代码库的清晰性和可扩展性至关重要。在C++中,这涉及到源文件(.cpp)和头文件(.h)的合理分配,以及如何将它们组织成模块和类库。
## 1.2 组织的重要性分析
为什么我们需要重视代码组织呢?这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 **可维护性**: 当代码组织得当时,新加入项目的成员能快速理解代码结构,从而减少维护成本。
- **可读性**: 逻辑上相关的代码组织在一起,使得阅读和理解更加容易。
- **重用性**: 代码的模块化有助于代码的重用,增加项目的灵活性。
## 1.3 C++中代码组织的实践意义
在C++项目中,代码组织还具有其特殊意义:
- **链接效率**: 合理的代码分割可以降低编译时间和提高链接效率。
- **并行开发**: 模块化的代码更适合团队成员之间的并行开发,缩短项目开发周期。
- **性能优化**: 通过代码组织,更容易进行性能分析和优化,定位瓶颈。
代码组织是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的基础,需要在项目初期就规划好。它不仅是编程实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软件开发过程。
# 2. 模块化理论基础
在软件开发的历史长河中,模块化理论始终是提升软件质量、降低维护成本的重要指导原则。模块化能够将复杂的系统分解成更小、更易管理的部分,从而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同时简化团队协作。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模块化的定义、原则以及它在软件工程中的作用和与软件生命周期的紧密联系。
## 2.1 代码模块化的定义和原则
### 2.1.1 模块化的概念
模块化是一种设计方法,它将一个复杂的系统分割为功能独立、责任单一的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拥有清晰的边界和接口,使得模块之间能够通过定义良好的方式相互作用。模块化不仅仅局限于代码层面,它可以应用于系统的各个层面,包括设计、架构、甚至业务流程。
### 2.1.2 模块化的设计原则
模块化的设计原则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 **高内聚低耦合**:模块内部的功能应当紧密相关,实现高内聚;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应当尽量减少,实现低耦合。
- **独立性**:每个模块应当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可以独立于其他模块进行测试、修改和复用。
- **接口清晰**:模块之间应当通过明确且稳定的接口进行交互,隐藏内部实现细节,从而减少变更对整个系统的影响。
- **可维护性**:模块化设计应当使得系统易于理解和维护,便于团队成员分工协作。
## 2.2 模块化与软件工程
### 2.2.1 模块化在软件工程中的作用
在软件工程实践中,模块化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代码组织**:模块化有助于改善代码结构,使代码易于阅读和理解,提高开发效率。
- **维护性提升**:模块化的代码更容易定位问题和进行修复,降低维护成本。
- **可扩展性增强**:模块化的设计允许开发者仅修改或增加特定模块,而不影响其他部分,提高了软件的可扩展性。
- **并行开发**:模块化的代码可以由不同的团队或个人并行开发,提高开发速度。
### 2.2.2 模块化与软件生命周期的关系
软件生命周期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部署、维护等阶段。模块化与软件生命周期的关系表现在:
- **需求分析**:在需求分析阶段,模块化有助于将需求分解为可管理的部分,降低复杂度。
- **设计**:模块化设计将系统分解为独立的模块,并定义清晰的接口,为实现阶段打下基础。
- **实现**:在实现阶段,开发者可以在模块化的框架下进行编码,提高了开发效率和代码质量。
- **测试**:模块化有助于单独测试各个模块,简化测试过程,并提高测试的全面性。
- **部署和维护**:模块化设计支持按需更新或替换模块,便于部署和维护。
在下一章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在C++中如何进行模块化实践,包括源文件和头文件的管理、类和命名空间的模块化设计以及构建和依赖管理的策略。通过具体的例子和代码实践,我们将进一步理解模块化在实际开发中的应用。
# 3. C++中的模块化实践
在软件开发中,模块化是一种将复杂系统分解为更小、更易于管理的模块的技术。C++作为一个高级编程语言,不仅支持面向对象的编程范式,而且提供了一整套工具和约定来促进模块化设计。模块化的目标是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可复用性,并且减少不同模块之间的依赖。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C++中的模块化实践,从源文件和头文件的管理到构建和依赖管理,再到类和命名空间的设计,每一个细节都是模块化设计的关键组成部分。
## 3.1 源文件和头文件的管理
### 3.1.1 .cpp 和 .h 文件的作用与组织
在C++中,源代码文件通常分为两种类型:源文件(.cpp)和头文件(.h)。源文件用于编写实际的函数和类的实现,而头文件则用于声明这些函数和类的接口。通过将声明与实现分离,模块化变得更加明显,这有助于减少编译时间并隐藏内部实现细节,从而提高编译安全性和可维护性。
合理地组织源文件和头文件,可以遵循以下准则:
- **分离声明和定义**:将类的声明放在头文件中,而将成员函数的定义放在对应的源文件中。
- **命名约定**:头文件通常命名为类名加上.h后缀,源文件命名为类名加上.cpp后缀。
- **包含卫士**:为了避免头文件被重复包含,C++使用预处理器指令`#ifndef`、`#define`和`#endif`来创建所谓的包含卫士。
### 3.1.2 包含卫士和前置声明的使用
包含卫士可以防止头文件被多次包含,确保每个头文件只被编译一次。前置声明允许编译器在不包含完整定义的情况下知道某个类的存在,这在类之间存在循环依赖时特别有用。
下面是一个包含卫士和前置声明的简单示例:
```cpp
// ***
*** 前置声明
class MyClass {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void doSomethingWith(AnotherClass& ac);
private:
int value;
};
#endif // MY_CLASS_H
```
```cpp
// ***
*** 前置声明
class AnotherClass {
public:
void interactWith(MyClass& mc);
};
#endif // ANOTHER_CLASS_H
```
在源文件中实现类成员函数时,需要包含对应的头文件:
```cpp
// ***
*** "my_class.h"
#include "another_class.h"
void MyClass::doSomething() {
// ...
}
void MyClass::doSomethingWith(AnotherClass& ac) {
// ...
}
```
## 3.2 类和命名空间的模块化设计
### 3.2.1 类的封装与接口设计
类是面向对象编程的基础,也是模块化设计的核心。通过封装数据和提供接口,类可以将实现细节与使用它们的代码分隔开来。良好的类设计可以极大提高代码的模块化水平。
在C++中,类的封装不仅意味着私有和受保护成员的使用,还包括:
- **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负责类对象的创建和销毁。
- **拷贝控制**:包括拷贝构造函数、拷贝赋值运算符以及移动构造函数和移动赋值运算符。
- **友元函数和类**:当需要在类的封装外部访问某些私有成员时,可以使用友元。
类的接口设计应该尽可能简洁明了,只暴露出用户需要操作的部分,隐藏内部实现细节。C++11引入的默认成员函数(如默认构造函数、默认拷贝控制函数等)也有助于简化接口设计。
### 3.2.2 命名空间的作用域和隔离性
命名空间是C++中用于避免命名冲突的机制。它提供了一个作用域,用户可以在其中定义具有全局唯一性的类型、函数和其他符号。通过将代码组织在不同的命名空间中,可以增加代码的模块化。
例如:
```cpp
namespace Acme {
class Widget {
// ...
};
}
namespace OtherAcme {
class Widget {
// ...
};
}
```
在上述代码中,`Acme::Widget`和`OtherAcme::Widget`是两个不同的类型,即使它们的名称相同也不会冲突。命名空间中的代码可以被单独编译,这有助于减少编译时间并提升模块化。
## 3.3 构建和依赖管理
### 3.3.1 构建系统的选择与配置
构建系统是任何模块化项目不可或缺的组件。它负责将源代码转换成可执行程序。常见的构建系统包括Make、CMake、Ninja以及IDE自带的构建工具。选择合适的构建系统对于项目的模块化设计至关重要。
CMake是一个跨平台的构建系统,支持模块化设计。例如,你可以将项目分割成多个`CMakeLists.txt`文件,每个文件代表一个模块:
```cmake
# CMakeLists.txt
cmake_minimum_required(VERSION 3.10)
project(MyProject)
add_subdirectory(src) # 指向包含子项目的目录
add_subdirectory(tests) # 指向测试代码的目录
```
### 3.3.2 第三方库的管理与依赖注入
在现代C++项目中,依赖注入是管理和使用第三方库的一个常见模式。这包括将第三方库封装在一个模块内部,然后通过接口提供给其他模块使用。这样的设计允许灵活地切换实现,同时在不影响其他模块的情况下升级第三方库。
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第三方库`CryptoLibrary`用于加密功能,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cpp
// ***
*** "CryptoLibrary.h"
class CryptoWrapper {
public:
std::string encrypt(const std::string& data);
std::string decrypt(const std::string& data);
};
// ***
*** "crypto_wrapper.h"
std::string CryptoWrapper::encrypt(const std::string& data) {
return CryptoLibrary::encrypt(data);
}
std::string CryptoWrapper::decrypt(const std::string& data) {
return CryptoLibrary::decrypt(data);
}
```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隐藏了第三方库的直接使用,允许项目在未来任何时候更换加密库而不必修改使用加密功能的代码。
通过本章节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C++中的模块化实践是多层次的,从文件管理到类设计,再到构建系统和第三方库的依赖管理,每一步都紧密相关,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模块化设计的全貌。
# 4. C++模块化高级技巧
## 4.1 模板编程与代码复用
### 4.1.1 模板类和函数的实现
模板编程是C++中实现代码复用的强大机制,它允许程序员编写与数据类型无关的代码。模板类和模板函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工具。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模板类和模板函数的实现示例:
```cpp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 模板类示例
template <typename T>
class Stack {
private:
std::vector<T> elements; // 使用vector来存储元素
public:
void push(T const& element);
void pop();
T const& top() const;
bool isEmpty() const {
return elements.empty();
}
};
// 模板类方法的实现
template <typename T>
void Stack<T>::push(T const& element) {
elements.push_back(element);
}
template <typename T>
void Stack<T>::pop() {
if (!isEmpty()) {
elements.pop_back();
}
}
template <typename T>
T const& Stack<T>::top() const {
if (!isEmpty()) {
return elements.back();
}
throw std::out_of_range("Stack<>::top(): empty stack");
}
// 模板函数示例
template <typename T>
void printVector(std::vector<T> const& vec) {
for (auto const& elem : vec) {
std::cout << elem << ' ';
}
std::cout << std::endl;
}
```
模板类`Stack`可以用于任何类型,例如`int`、`double`或者自定义类型。模板函数`printVector`则可以打印任何类型的`vector`。
### 4.1.2 策略模式在模板编程中的应用
策略模式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定义了一系列算法,并将每个算法封装起来,使它们可以互换使用。在C++模板编程中,策略模式可以通过模板参数将算法作为策略传递给类。
下面是一个策略模式的示例,我们定义了一个排序策略,它可以用来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排序:
```cpp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string>
#include <vector>
// 排序策略接口
template<typename T>
struct SortStrategy {
virtual void sort(std::vector<T>& data) = 0;
virtual ~SortStrategy() {}
};
// 快速排序策略
template<typename T>
struct QuickSortStrategy : SortStrategy<T> {
void sort(std::vector<T>& data) override {
std::sort(data.begin(), data.end());
}
};
// 冒泡排序策略
template<typename T>
struct BubbleSortStrategy : SortStrategy<T> {
void sort(std::vector<T>& data) override {
for (size_t i = 0; i < data.size() - 1; ++i) {
for (size_t j = 0; j < data.size() - i - 1; ++j) {
if (data[j] > data[j + 1]) {
std::swap(data[j], data[j + 1]);
}
}
}
}
};
// 上下文类,使用排序策略
template<typename T>
class SortingContext {
SortStrategy<T>* strategy;
public:
SortingContext(SortStrategy<T>* s) : strategy(s) {}
void sort(std::vector<T>& data) {
strategy->sort(data);
}
~SortingContext() {
delete strategy;
}
};
int main() {
std::vector<int> data = {5, 2, 8, 3, 1, 6};
// 使用快速排序
SortingContext<int> quickSortContext(new QuickSortStrategy<int>);
quickSortContext.sort(data);
for (auto n : data) std::cout << n << " ";
std::cout << std::endl;
// 使用冒泡排序
SortingContext<int> bubbleSortContext(new BubbleSortStrategy<int>);
bubbleSortContext.sort(data);
for (auto n : data) std::cout << n << " ";
std::cout << std::endl;
return 0;
}
```
在这个例子中,`SortStrategy`是一个策略接口,定义了一个`sort`方法。`QuickSortStrategy`和`BubbleSortStrategy`是实现了这个接口的两个具体策略。`SortingContext`类使用策略对象来排序数据,这展示了如何通过模板和策略模式实现高度的代码复用和灵活性。
## 4.2 设计模式在模块化中的应用
### 4.2.1 常见设计模式简介
设计模式是在软件工程中解决特定问题的一种方式,它们提供了一种描述问题和解决方案的通用语言。在模块化设计中,设计模式可以帮助开发者创建出结构清晰、易维护和扩展的代码。
一些常见的设计模式包括:
- **单例模式**:确保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全局访问点。
- **工厂模式**:用于创建对象,根据条件返回不同类的实例。
- **观察者模式**:定义对象间的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得到通知并被自动更新。
- **策略模式**:如上文所述,它允许在运行时选择算法的行为。
### 4.2.2 设计模式在模块划分中的运用
设计模式在模块划分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将设计模式应用到模块化设计中,可以更好地实现各个模块之间的解耦合,使得模块功能独立、清晰,并且更容易测试和维护。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工厂模式**来创建模块的实例,这样可以在不修改现有代码的情况下引入新的模块:
```cpp
// 工厂模式示例
class ModuleFactory {
public:
static Module* createModule(const std::string& moduleName) {
if (moduleName == "Network") {
return new NetworkModule();
} else if (moduleName == "Storage") {
return new StorageModule();
}
// 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更多的模块类型
return nullptr;
}
};
class NetworkModule : public Module {
// 网络模块功能实现
};
class StorageModule : public Module {
// 存储模块功能实现
};
// 使用工厂模式创建模块
Module* network = ModuleFactory::createModule("Network");
Module* storage = ModuleFactory::createModule("Storage");
```
在这个例子中,`ModuleFactory`类是一个工厂,用于创建不同类型的`Module`。每个模块,如`NetworkModule`和`StorageModule`,都是`Module`的子类。这样设计使得添加新的模块类型变得简单,只需在工厂中添加新的分支即可,无需修改客户端代码。
## 4.3 模块化测试策略
### 4.3.* 单元测试与模块化设计的结合
单元测试是模块化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个模块都应该编写单元测试来验证其功能。良好的模块化设计可以使得单元测试变得更加容易,因为模块通常是独立的,并且拥有清晰定义的接口。
为了实现模块化测试策略,我们可以使用**Google Test**等测试框架。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单元测试示例:
```cpp
#include <gtest/gtest.h>
#include "Stack.h"
TEST(StackTest, PushAndPop) {
Stack<int> stack;
stack.push(1);
stack.push(2);
stack.push(3);
EXPECT_EQ(***(), 3);
stack.pop();
EXPECT_EQ(***(), 2);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testing::InitGoogleTest(&argc, argv);
return RUN_ALL_TESTS();
}
```
在这个测试案例中,我们创建了`Stack<int>`的实例,并使用`push`方法添加元素,然后使用`pop`方法弹出元素,再通过`top`方法来检查栈顶元素。我们使用`EXPECT_EQ`宏来验证期望的结果是否与实际结果相符。
### 4.3.2 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的模块化视角
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是在单元测试之上的更高级别的测试。它们关注于模块之间的交互以及整个系统的功能。
在模块化的视角下,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应该关注于:
- **模块间接口的正确性**:检查模块间的通信是否按照预期工作,例如,检查模块间的函数调用、信号传递等。
- **数据的一致性**:验证不同模块间传递的数据是否保持一致性和完整性。
- **系统级的业务逻辑**:测试整个系统在实际使用场景中的业务流程是否按预期执行。
通过将测试策略与模块化设计相结合,可以更有效地发现和定位问题,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在下一章节中,我们将探索现代C++模块化工具和框架,包括C++11及后续标准中对模块化所做的改进,以及第三方库和框架的模块化支持情况。
# 5. 现代C++模块化工具和框架
## 5.1 C++11及后续标准的模块化特性
### 5.1.1 C++11中的新特性对模块化的影响
C++11标准引入了许多语言特性和库功能的改进,这些对模块化编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C++11提供了更强大的类型推导系统,包括`auto`关键字和`decltype`,使得开发者在编写模板时能够更加灵活地定义和使用类型。这种类型推导的改进减少了代码冗余,并增强了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cpp
// 示例代码:使用auto和decltype进行类型推导
#include <vector>
int main() {
std::vector<int> vec;
auto it = vec.begin(); // it的类型是std::vector<int>::iterator
decltype(vec.begin()) it2 = vec.end(); // it2的类型同样是std::vector<int>::iterator
}
```
上述代码中,`auto`关键字和`decltype`表达式允许编译器自动推导变量`it`和`it2`的类型,避免了复杂的类型声明,使得代码更加简洁。
### 5.1.2 C++17和C++20中的模块化进步
随着C++17和C++20的发布,C++模块化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C++17引入了结构化绑定,这使得在函数返回多个值时,代码可以更加清晰和直观。结构化绑定不仅简化了代码,还有助于更好地封装和隐藏实现细节,提升了模块间的独立性。
```cpp
// 示例代码:使用C++17结构化绑定
#include <map>
#include <string>
int main() {
std::map<int, std::string> myMap = {{1, "one"}, {2, "two"}};
for (const auto &[key, value] : myMap) {
std::cout << key << ": " << value << std::endl;
}
}
```
在本例中,结构化绑定允许我们直接在循环中解包`myMap`中的键值对,而无需单独声明`key`和`value`变量。这不仅减少了代码量,还提高了代码的可读性。
而C++20对模块化编程的支持达到了新的高度,引入了模块(Modules)这一概念,这是自C++98以来对头文件和源文件组织方式的最大改变。模块允许开发者将代码分割为独立的单元,而不需要包含头文件,这减少了编译依赖,提高了编译效率,并且避免了头文件中的宏定义和内联函数带来的问题。
```cpp
// my_module.ixx 示例代码:C++20模块定义
export module my_module;
export int add(int a, int b) {
return a + b;
}
```
本示例展示了一个简单的模块`my_module`,其中包含了一个导出函数`add`。使用模块可以明显提升代码的封装性和清晰度,有利于模块化的进一步发展。
## 5.2 第三方库和框架的模块化特性
### 5.2.1 Boost和其他C++库的模块化特性
Boost库是C++开发者广泛使用的一个第三方库,它包含了许多高质量的代码模块。Boost库中的许多组件被设计为高度模块化的,这样开发者可以选择需要的组件,并将其集成到自己的项目中。例如,Boost.Asio提供了网络编程的模块化接口,而Boost.Thread则提供了多线程处理的模块化支持。
Boost库的设计哲学强调可扩展性和复用性,许多组件都遵循了设计模式和接口设计的最佳实践。开发者可以依据自己的需求,从Boost库中抽取需要的部分,而无需引入不必要的依赖。
### 5.2.2 常见C++框架的模块化实践案例
在C++框架的领域中,Qt是一个著名的跨平台应用程序和用户界面框架,它通过其模块化设计为开发者提供了广泛的工具和功能。Qt框架中的每个模块都是独立的,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模块组合使用。比如,开发者可以选择只使用Qt的核心模块,或者在需要图形界面时,进一步引入Qt Widgets模块。
Qt框架的模块化特性不仅限于其庞大的类库,还体现在其构建系统和资源管理上。通过QMake或者CMake这样的构建系统,开发者可以方便地包含或排除特定的模块,使得项目构建过程更加灵活。
```cmake
# CMakeLists.txt 示例代码:使用Qt模块
cmake_minimum_required(VERSION 3.0)
project(MyProject)
find_package(Qt5 COMPONENTS Widgets REQUIRED)
add_executable(MyProject main.cpp)
target_link_libraries(MyProject Qt5::Widgets)
```
本示例展示了如何在CMake构建脚本中引入Qt的Widgets模块,这样项目`MyProject`就可以使用该模块提供的图形界面功能。通过这种方式,开发者可以轻松地集成Qt框架的不同部分,而不必担心不必要的依赖和构建复杂性。
通过以上章节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C++11及后续标准对模块化编程的支持越来越完善,同时第三方库和框架也不断地在模块化设计上做出贡献,为C++项目的模块化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案例支持。
# 6. 模块化C++项目的案例分析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模块化在真实C++项目中的应用。我们将分析一个知名的开源项目,了解其模块化结构,并探讨如何将非模块化代码重构为模块化的结构。
## 6.1 开源项目模块化结构解析
### 6.1.1 分析一个知名开源项目的代码结构
以 Boost 库为例,我们来分析其模块化结构。Boost 是一个跨平台的 C++ 库集合,它由许多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针对特定的功能领域。每个模块都有自己的头文件和源文件目录,例如 `boost/graph/` 目录包含了图算法的实现。
```mermaid
graph TD
A[boost库] --> B[Boost Graph Library]
A --> C[Boost Filesystem Library]
B --> D[graph.hpp]
B --> E[adjacency_list.hpp]
C --> F[filesystem.hpp]
C --> G[system.hpp]
```
### 6.1.2 从模块化角度理解项目设计
在分析完 Boost 的物理代码结构后,我们可以从模块化角度理解其设计。每个模块都独立于其他模块,使得库的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仅包含所需的模块。这种设计提高了代码的可维护性、可复用性和可测试性。
## 6.2 模块化重构策略
### 6.2.1 重构代码以适应模块化结构
重构代码以适应模块化结构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以下是一些指导原则:
- **提取模块**: 识别现有的代码块,将其提取到独立的模块中。
- **定义清晰的接口**: 为每个模块定义清晰和稳定的接口。
- **减少耦合**: 确保模块间的依赖尽可能减少,使用依赖注入等策略。
### 6.2.2 案例分析:从非模块化到模块化的转换
假设有一个小型项目,其代码结构不够模块化。下面是重构的步骤和代码样例:
**步骤 1**: 分析现有代码,确定潜在的模块边界。
```cpp
// main.cpp - 项目开始时的单文件代码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utils.h"
#include "processing.h"
#include "output.h"
int main() {
Data data = getData();
data.process();
outputData(data);
return 0;
}
```
**步骤 2**: 创建模块化的目录结构和头文件。
```
ProjectRoot/
├── main.cpp
├── utils/
│ ├── utils.h
│ └── utils.cpp
├── processing/
│ ├── processing.h
│ └── processing.cpp
└── output/
├── output.h
└── output.cpp
```
**步骤 3**: 在主文件中使用模块化的代码。
```cpp
// main.cpp - 使用模块化后的代码
#include "utils/utils.h"
#include "processing/processing.h"
#include "output/output.h"
int main() {
utils::Data data = utils::getData();
processing::process(data);
output::outputData(data);
return 0;
}
```
注意,对于重构,代码的分拆和模块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地评估和改进。
在下一节中,我们将探讨现代 C++ 模块化工具和框架如何支持这些实践,并深入挖掘其新特性。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