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后数据库系统演进:IMS、网状与关系模型

需积分: 0 100 下载量 3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5 收藏 1.43MB PPT 举报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数据库技术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一转变主要由三大里程碑事件推动。首先,1968年IBM公司推出了层次模型的IMS系统,这是层次模型在数据库领域的首次大规模应用;其次,1969年CODASYL组织发布的DBTG报告,提出了网状模型,并在1971年得到正式认可,标志着网状模型的兴起;最后,1970年E.F.Codd在IBM工作时,他的一系列论文奠定了关系模型的基础,这一模型后来成为关系数据库的标准理论依据。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作为计算机科学中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理解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掌握数据库设计、操作、管理和开发技术。课程内容涵盖了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如数据模型的四个层次(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和用户视图)、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功能,以及数据库系统的整体结构。学习者将学习如何设计ER模型、理解关系模式设计理论、运用关系运算,熟悉SQL语言,以及如何操作和管理数据库。 课程强调实践能力,例如通过学习SQLServer 2000和PowerBuilder 9.0的应用,让学生了解不同数据库技术的实际应用。此外,课程还关注两大主要的编程语法体系:Basic系如VB、VBScript等,以及C系如Java、C++等,这对于前端和服务器端的开发至关重要。 教材《数据库系统原理》由丁宝康主编,针对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面阐述了数据库系统原理和技术发展。课程分为九章,覆盖了数据库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知识到最新技术动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每章内容设定明确的考核目标和重点,确保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关键概念,如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阶段、数据描述术语、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定义。 学习《数据库系统原理》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能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数据库结构和开发企业信息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技术的进步,课程内容还会不断更新,适应数据库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