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后驾驶疲劳:生理心理参数的深度剖析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5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382K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驾驶人生理心理参数的午餐后驾驶疲劳分析"这一主题,发表于2011年的《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1卷第4期。作者李平凡、王殿海、刘东波和王峻极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目标是揭示驾驶人在午餐前后疲劳特征的变化规律。研究选择了6名驾驶人,通过驾驶模拟试验,对他们午餐前后的心率变异性、体温、深度知觉和速度知觉等生理参数以及主观疲劳感受进行了详尽测量。 生理参数分析结果显示,驾驶人心率变异性指标在午餐后的一到一个半小时内显著上升,这可能反映了午餐后初期的生理唤醒过程;随后,这一指标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表明心率稳定性在餐后能够自我调整。体温方面,午餐后驾驶人会经历一个短暂的下降,然后趋于平稳,这可能与消化代谢有关。PERCLOS(眼睛闭眼次数与总行驶距离的比率)指标显示,午餐后大部分受试者的这项疲劳评估指标有所增加,其中约67%的驾驶员PERCLOS值增加明显,这暗示了视觉注意力的暂时减弱。 心理特征方面,驾驶人的认知能力在午餐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表现为深度知觉能力下降、反应时间延长以及速度判断力减退。这些因素影响了驾驶人对周围环境信息的处理能力,增加了驾驶中的不安全因素。换句话说,驾驶员在饭后可能会因为感知能力的衰退而难以做出准确和及时的决策,这对道路交通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 该研究提供了关于驾驶人在午餐后生理和心理疲劳变化的重要数据,这对于理解和预防驾驶疲劳,优化工作餐时间安排,提升道路安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该研究采用的多维度参数分析方法为交通工程领域提供了深入理解驾驶疲劳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