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F文件格式详解:符号表与重定位关键

需积分: 3 1 下载量 12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3 收藏 33KB DOC 举报
ELF(Executable and Linkable Format)文件格式是用于描述可执行文件和目标文件的二进制格式,广泛应用于Linux、Unix等类Unix系统。当源代码通过编译器处理后,生成的目标文件中包含了符号表和重定位表这两个关键组件。 符号表在ELF文件中扮演着标识符的角色,它记录了在编译过程中创建的全局符号(如全局变量和函数)以及外部引用(即在当前文件中调用但定义在其他文件中的函数或变量)。这样,链接器在链接过程中能够跟踪符号的来源和位置,确保正确地链接各个模块。 重定位表则是编译器为了支持链接时地址调整而创建的,它指示链接器在代码中特定位置进行地址变换。在编译时,目标文件通常使用基于零的相对地址,但在链接阶段,地址会根据链接顺序和程序的起始地址进行重新计算。这个过程涉及到多个节(sections),其中可能包括数据、代码、全局变量等,链接器会合并相同类型的节。 链接过程分为两个主要步骤: 1. 符号解析:链接器查找外部符号的定义,如果是静态库中的,会将相应的代码直接插入最终目标文件。这确保了外部依赖的正确链接。 2. 符号重定位:对代码段中的引用进行调整,包括生成最终的符号表和修改代码中的地址。在这个阶段,还会创建got表(全局偏移表)和plt表( Procedure Linkage Table)。got表存储了全局变量和函数的地址,通过间接引用实现动态链接。plt表则包含了指向全局函数的跳转指令,当链接器遇到动态链接库中的函数引用时,会在plt表中创建一个条目,等待在运行时进行实际的重定位。 由于动态链接器不会将运行模块加载到固定的地址,导致不同进程中的运行模块地址可能不同,这就要求每个进程拥有独立的got表,以适应各自的地址空间。而plt表的创建则允许在链接时灵活处理函数调用,直到运行时通过重定位确定确切的函数地址。 ELF文件格式是现代操作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细致的结构和处理机制确保了程序的可靠链接和动态调用,是理解和优化系统性能的重要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