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配网自动化》课后习题及答案详解

需积分: 10 6 下载量 19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2 收藏 2.78MB PDF 举报
"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配网自动化》课程课后习题及答案,涵盖了电力系统基础知识、配电系统的电压等级、配电自动化国内外现状、负荷分析方法、网络设计原则、变电站选址与主接线选择、供电安全准则、线路结构、电缆类型与敷设、中性点接地方式、一次设备、配电系统自动化定义与目的、DAS和DMS的区别与联系以及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等核心知识点。" 《配网自动化》课程详细解析: 1. 电力系统:电力系统是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设施组成的整体,负责电能的生产、传输和分配。 2. 配电系统环节:在中国的电力系统中,配电系统包含了从变电站到用户终端的电压转换、分配和控制过程,包括高压变电站、中压馈线、配电变压器和低压配电网等部分。 3. 电压等级:低压通常指220/380V,中压一般为10-35kV,高压则在35kV以上。 4. 考核指标:电力系统考核指标包括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电压、频率波动)、负荷率、线损率等。 5. 具体指标:具体数值可能因地区和时期不同而有所差异,需要查阅最新行业标准或统计数据。 6. 我国配电自动化现状:当前我国配电自动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逐渐实现智能监控、故障定位和隔离,提升供电质量和效率。 7. 国外配电自动化现状:发达国家的配电自动化水平较高,普遍实现了全面自动化,能够实时监测、控制和优化配电网运行。 8. 负荷分析方法:包括历史数据分析、趋势预测、负荷密度法等。 9. 负荷密度法公式:负荷密度=区域总负荷/区域面积。 10. 10kV中压网络接线方式:常见的有放射式、环网式、多环网、树状和混合型等。 11. 配电网络优化准则:最小化投资成本、运营成本,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以及确保系统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12. 设计原则: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13. 变电站选址:应考虑负荷分布、供电距离、地质条件、环境影响等因素。 14. 主接线选择原则:要考虑运行可靠性、经济性、灵活性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15. 常用主接线:单母线、双母线、桥形接线、线路变压器组接线等。 16. “N-1”准则:保证在任何一条线路或设备故障时,系统仍能保持稳定运行。 17. 杆塔类型:直线杆、耐张杆、转角杆、终端杆等。 18. 架空线路主要部件:导线、避雷线、绝缘子、金具、杆塔等。 19. 电缆类型:电力电缆、通信电缆等,敷设方法有直埋、管道、隧道、架空等。 20. 中性点接线:我国电网中性点通常是直接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 21. 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影响:影响配网保护配置、电能质量、设备绝缘要求等。 22. 一次设备:包括断路器、隔离开关、互感器、变压器等。 23. 配电系统自动化定义:通过自动化设备和技术手段实现配电系统的远程监控、故障处理和优化运行。 24. 目的:提高供电可靠性、降低运行维护成本、改善电能质量。 25. DAS(配电自动化系统)三部分:SCADA(数据采集与监控)、FA(故障自动定位与隔离)、DA(配电自动化)。 26. DAS与DMS区别与联系:DAS侧重于硬件设备的自动化操作,DMS更注重软件和数据分析,用于决策支持和网络优化。 27. 主要功能:包括遥控、遥测、遥信、遥调,故障检测、定位、隔离和恢复供电,以及状态监测、电能质量管理等。 28. 与其它自动化系统关系:配电自动化与SCADA、GIS、OMS等系统协同工作,共同构建智能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