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化路径视角下的工作倦怠理论模型重构

0 下载量 13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3 收藏 362KB PDF 举报
"基于衍化路径视角的工作倦怠理论模型重塑" 在现代工作环境中,工作倦怠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不仅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组织效率产生负面影响。韦玮和陈红的研究从衍化路径视角出发,对现有的工作倦怠理论模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模型。 首先,研究者对现有的倦怠理论模型进行了梳理,将它们归纳为三类:倦怠成因模型、倦怠结构模型和倦怠阶段模型。倦怠成因模型主要探讨导致倦怠的原因,如工作负荷过重、人际关系冲突等;倦怠结构模型则关注倦怠的构成要素,通常包括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而倦怠阶段模型则阐述了倦怠形成的过程,认为它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动态过程。 接着,他们构建了一个基于压力源视角的倦怠影响因素框架。这一框架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工作因素(如工作压力、工作不稳定性)、组织因素(如组织支持、领导风格)和家庭因素(如家庭与工作的冲突)。这些因素通过与个体的期望、能力和资源匹配度的评估,产生压力感。 然后,研究提出了衍化路径视角的工作倦怠理论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压力源通过现实与期望的不匹配、要求与资源的不平衡以及努力与回报的失调,导致个体感受到压力。当个体的应对策略不足以缓解这种压力时,就会产生工作倦怠。这一模型强调了压力感在倦怠形成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以及个体应对策略的重要性。 最后,研究者依据压力源的不同,将工作倦怠分解为工作性倦怠、组织性倦怠和迁延性倦怠三种形式。工作性倦怠主要与工作任务和要求有关,组织性倦怠涉及的是对组织环境的不满,而迁延性倦怠则是指倦怠状态持续不断,无法得到有效缓解。 这项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工作倦怠的产生机制,为预防和干预工作倦怠提供了理论支持。通过对工作倦怠的分类,也为组织管理者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同时,该研究对于未来的工作倦怠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考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