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对麦茬饲草产量的影响及适宜品种研究

0 下载量 13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4 收藏 360KB PDF 举报
"不同耕作方式对麦茬复种饲草作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本文主要探讨了两种不同的耕作方式——保护性耕作(免耕)与传统犁耕方式对麦茬复种饲草作物生产性能的影响。作者张瑞忠、董宽虎等人来自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他们的研究表明,免耕条件下的牧草产量显著优于传统犁耕。在临汾和晋中两个试验区,免耕方式使得干草产量每公顷分别增产1747kg和2939kg,这表明免耕对提高饲草作物的生产力具有明显优势。 此外,研究还深入分析了不同牧草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的表现。在临汾试验区,饲宝1号被证明是最适宜种植和推广的品种。而在晋中试验区,饲宝1号饲用玉米、饲宝2号饲用玉米、中原单32号饲用玉米、大力士饲用高粱和辽甜1号饲用高粱均被认为是适合种植的品种,它们在免耕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生产性能。 文章提到了草田轮作在中国南方的广泛实践,特别是"黑麦草-水稻"轮作体系的效益,它不仅能够提供大量优质牧草,还可以改善土壤状况,促进后续水稻生产。而在我国北方,草田轮作对于解决饲料问题和改良土壤同样重要,但相关研究多集中于长期轮作模式,对一年两熟的麦区草田轮作模式的探讨相对较少。 鉴于山西省冬季小麦种植面积大,小麦收割后的4个月空闲期与当地主要降雨期相吻合,为种植短生育期牧草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作者在临汾和晋中进行了试验,对比不同耕作方式下牧草的生长表现,旨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饲草资源短缺的问题。 这项研究揭示了保护性耕作方式在麦茬复种饲草作物中的优势,为优化农业生产和提高畜牧业的可持续性提供了科学依据。关键词包括耕作方式、复种牧草和生产性能,强调了这些因素在农业实践中的重要性。此篇论文作为首发,对于推动农业技术改进和区域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