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链模式详解:请假审批流程示例

5星 · 超过95%的资源 1 下载量 1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9 收藏 84KB PDF 举报
"设计模式之——责任链模式" 责任链模式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允许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使得多个处理者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处理同一个请求,而无需请求者知道具体的处理流程。这个模式的核心是将处理请求的对象组织成一个链条,每个对象都是链上的一个节点,具有处理请求的能力或者将请求传递给链中的下一个对象。 在责任链模式中,主要有两个关键角色: 1. 抽象处理者角色:这是处理请求的接口,通常包含一个抽象的处理方法和一个用于链接下一个处理者的属性。这个接口定义了处理请求的基本行为,但并不实际执行处理,而是由其子类具体实现。 2. 具体处理者角色:实现了抽象处理者角色的处理方法,判断是否能够处理当前的请求。如果可以处理,就执行处理逻辑,否则将请求传递给链中的下一个处理者。具体处理者通常包含一个业务规则,根据这个规则来决定是否具备处理请求的权限。 以公司请假审批为例,我们可以创建如下类: - 抽象类`Leader`作为抽象处理者,包含一个抽象方法`handleRequest`和一个`nextLeader`属性,用于指定或获取下一个处理者。 - `ExecutiveDirector`类代表主管,作为具体处理者,它处理不超过3天的请假请求,否则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领导(经理)。 - `Manager`类代表经理,可以处理不超过7天的请假请求,超出范围则继续传递给上一级。 - 可以还有更多的具体处理者类,如`Director`代表总监,处理30天内的请假,如果超过则不批准。 这样的设计使得请假审批流程变得灵活,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添加或修改处理者,而不会影响到请假请求的发起者。同时,由于处理者之间的关系是通过链式结构维护的,所以请求发送者只需要知道链的起始点,无需关心具体的处理顺序和细节。 责任链模式通过建立处理者链,实现了请求的动态路由,使得系统更具有扩展性和灵活性。它在许多场景下都十分有用,比如日志记录、权限控制、事件处理等,都可以看到责任链模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