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例驱动的需求建模与分析

需积分: 18 1 下载量 3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8 收藏 698KB PPT 举报
"需求建模—用例-软件需求分析" 本文主要讨论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需求建模的重要性和具体实践,特别是通过用例方法来进行需求分析。用例是一种描述系统如何与参与者交互,以完成特定目标的方式,它提供了用户视角的系统行为描述。例如,"处理销售"的用例展示了顾客在超市结账的完整流程,从顾客到达收银台到最终离开,这一系列步骤都详细描绘了系统应提供的功能。 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的关键环节,它为后续的设计和实现提供了基础。如果需求分析不充分,可能导致设计和实现偏离目标,甚至导致项目失败。因此,需求与设计和实现的一致性是评估软件开发论文的重要标准。 在传统的软件工程中,需求获取和分析往往是交织进行的,使用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等工具。然而,随着统一过程(UP)和统一建模语言(UML)的发展,以及迭代开发方法的引入,需求分析被分为需求捕获和需求分析两个阶段。需求捕获主要通过用例模型来确定功能需求,而需求分析则通过对象模型来建立系统内部的协作关系。 需求可以分为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功能性需求定义了系统应具有的功能,比如在上述的"处理销售"用例中,系统需要能够输入商品信息、计算总价、更新库存等。非功能性需求则涵盖了系统的特性或约束,包括质量属性,如易用性、性能、安全性、持续可用性、可伸缩性、互操作性、可靠性和鲁棒性等。这些属性直接影响用户在使用软件过程中的体验和系统的整体性能。 例如,易用性关乎软件是否易于理解和操作,性能涉及到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安全性则强调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而持续可用性确保系统能长时间稳定运行。可伸缩性意味着系统能适应用户和数据量的增长,互操作性则关注与其他软件的兼容性,可靠性则关注系统无故障运行的能力,而鲁棒性则表示系统在面对错误时的容错能力。 在软件开发的早期阶段,就需要充分考虑这些非功能性需求,因为它们对于软件的长期可维护性和扩展性至关重要。为了确保这些质量属性,开发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设计策略和技术手段,以满足用户在软件运行期和开发期的质量要求。 需求建模,特别是用例方法,是理解和表达软件需求的有效工具。通过详尽描述用例,可以确保系统功能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从而提高软件项目的成功率。同时,对非功能性需求的关注,有助于创建出不仅功能完备,而且在用户体验、性能和安全性等方面都达到高标准的软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