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阶段土壤碳密度研究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12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554KB PDF 举报
"天童常绿阔叶林主要演替阶段的土壤剖面及碳密度特征 (2009年)" 本文是一篇自然科学领域的论文,详细探讨了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剖面特性和碳密度变化。研究选取了四个关键的演替阶段:灌草丛、马尾松林、木荷林和栲树林,通过对比分析这些阶段的土壤特性,揭示了森林生态系统演替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首先,随着演替的进行,森林群落结构逐渐复杂,土壤的机械组成发生改变。演替后期,土壤中的细颗粒比例增加,这可能是因为成熟林种下的落叶和生物分解作用导致了更细质地土壤的形成。同时,土壤容重显著降低,表明土壤孔隙度增加,有利于水分保持和微生物活动,这对土壤肥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此外,虽然pH值略有下降,但变化不显著,这可能反映了土壤酸碱性的稳定状态。 其次,研究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演替过程中呈现增长趋势,特别是在10~20cm的深层,含水率显著增加。这可能是由于演替后期的林木种类能更好地积累和保留有机物质,同时土壤结构的改善有利于水分的储存。较高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对于维持土壤生物活性和碳循环至关重要。 再者,土壤碳密度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演替前期和后期的碳密度较高,而中期较低,尤其是在10~20cm的土壤层。这提示我们,森林演替的不同阶段可能有不同的碳存储能力,对于碳汇功能的理解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统计分析显示,土壤细颗粒比例与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土壤颗粒组成对土壤物理性质有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土壤的持水能力和生物活动。同时,土壤有机质与碳密度显著正相关,证实了有机质在土壤碳库中的关键作用。 天童常绿阔叶林的次生演替过程伴随着土壤理化性质的显著改善,包括土壤结构、有机质含量和水分状况的优化。这些变化对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碳循环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理解这些演替规律对于森林管理和气候变化研究具有深远的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