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模型:粗粒度并行计算的通信与性能分析

需积分: 10 2 下载量 11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0 收藏 93KB PPTX 举报
C3模型是一种针对粗粒度并行系统的并行计算模型,由S.E.Hambrush和A.A.Khokhar等人在1994年提出。该模型的核心理念是将复杂的并行算法分解为一系列超步,每个超步包含局部计算和随后的通信操作,其间通过同步机制确保一致性。C3模型假设处理器间通信采用点对点方式,但忽略了网络链路拥挤对性能的影响,适合于当时的工作站和微机机群这类粗粒度并行系统。 在C3模型中,算法的性能主要由三个维度衡量:计算复杂性(Computation)、通信类型(Communication)以及通信拥挤程度(Congestion)。计算单元(CU)代表本地计算负载,而通信单元(COU)则反映了处理器间的发送和接收数据量、延迟以及可能产生的网络拥挤。模型考虑了两种路由策略:存储转发路由和虫蚀寻径路由,以及两种发送和接收原语(阻塞和无阻塞),这些因素都会影响COU的具体数值。 模型中的五个关键参数包括: 1. P(处理机个数):决定系统并行处理能力的基础。 2. h(网络延迟):衡量数据传输的时间成本。 3. b(网络对分宽度):描述分割网络所需的连接中断数量,反映网络拓扑结构。 4. S(启动时间):发送消息时的初始化开销。 5. L(消息包长度):通信的基本单位,直接影响数据传输效率。 C3模型在分析超步性能时,区分了计算和通信的独立影响,通过CU和COU量化评估。它假设处理器不能同时执行发送和接收操作,因此性能分析分为这两个方面。存储转发路由是其中一种通信策略,它会暂存数据直到接收完全后再继续,这可能导致额外的延迟和潜在的拥挤。 C3模型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框架,用于评估并行计算系统的性能,尤其是在那些通信密集型应用中,通过考虑通信模式、路由策略和网络条件,有助于优化算法设计和系统配置,以达到最佳的并行计算效果。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并行计算模型可能会更注重低延迟、高带宽和减少网络拥挤的优化,以适应更复杂的分布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