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成因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5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0 收藏 21KB DOCX 举报
"么么哒”这样的叠字表达情感,它们不仅传递了亲切和温馨,还带有调侃和幽默的成分。网络流行语中的叠字现象,反映了人们在网络环境中追求轻松愉快的交流体验,同时也体现了语言创新的一种方式。 (三)隐喻丰富,社会反映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核心概念,它将一种事物或概念与另一种事物或概念相联系,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思想。网络流行语中广泛运用隐喻,如“打call”源自音乐表演中的呼喊,现在用于表示支持或赞同,这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网络语言中的映射。类似的例子还有“吃瓜群众”,源自围观心态,隐喻旁观者角色,反映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看客心理。 三、意象图示理论与网络流行语 意象图示理论认为,我们的认知基于实际经验,语言表达往往与我们生活中的具体经验相关。网络流行语如“点赞”来源于社交媒体上的拇指图标,这一概念与人们实际生活中竖起大拇指的动作相联系,形成了易于理解的意象。同样,“刷屏”一词,源自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的动作,形象地表达了信息快速滚动的现象。 四、隐喻理论与网络流行语 隐喻不仅体现在词汇层面,也体现在整个语境中。例如,“人艰不拆”源自成语“人生艰难,不宜拆穿”,网络上用来表示对他人困境的理解和同情。这种语言现象揭示了网络流行语如何通过隐喻来创造新意,同时传递深刻的社会情感和态度。 五、结论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既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人类认知过程的体现。通过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网络流行语如何反映社会变迁、个人情绪以及思维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网络文化的持续演变,网络流行语将继续丰富我们的语言系统,塑造新的交流模式。 参考文献: [1] 汤玫英.网络流行语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XX,XX(XX):XX-XX. [2] 毛利群.网络语言的自由与创新[J].当代语言学,20XX,XX(XX):XX-XX.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成因探究”探讨了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背景,从意象图示理论和隐喻理论出发,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生动形象、个性有趣、多用叠字等特点,并阐述了这些特点如何根植于人类认知和网络文化之中,进一步解释了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丰富性和社会反映,为理解网络语言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