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脑电信号分类:基于小波变换和样本熵的特征分析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17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4 收藏 445KB DOCX 举报
该文探讨了初步设计计算在癫痫脑电信号分类中的应用,主要涉及特征提取、小波变换、样本熵计算以及机器学习算法的选择。通过离散小波变换(DWT)分析脑电信号,选取标准差和样本熵作为特征,使用支持向量机(SVM)、K最近邻(KNN)和决策树(DT)作为分类算法,并以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为评估指标。 文章首先介绍了特征选取的过程。参考了肖文卿等人的研究,使用小鼠脑电信号的小波系数标准差来区分正常和癫痫状态。同时,借鉴CheolSeungYoo的研究,利用样本熵来反映癫痫发作前后的脑电信号变化,这也成为分类的另一个关键特征。 方案确定部分,研究者计划对脑电信号进行DWT,提取不同频段的小波系数,计算标准差和样本熵。然后,通过比较这些特征的差异,选择最有区分度的作为分类输入。分类任务分为单一属性的二分类和多属性的二分类,前者每个属性单独作为输入,后者则组合成特征向量矩阵。 在机器学习算法选择上,研究选择了SVM、KNN和DT这三种在MATLAB环境中实现的方法。这些算法在处理分类问题时各有优势,将用于评估和比较它们在癫痫脑电信号分类中的性能。为了衡量分类效果,论文采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准确度(accuracy)、灵敏度(sensitivity)和特异度(specificity),这些指标综合反映了分类器在识别癫痫和非癫痫状态时的准确程度。 初步设计阶段,数据集来自波恩大学电信中心,包含五组数据,A、B两组为健康志愿者的正常脑电信号,C、D两组是癫痫患者发作间期的信号,E组记录了癫痫发作时的信号。因此,研究设计了四种二分类情况:AvsE、BvsE、CvsE和DvsE。每组数据包含100个23.6秒的脑电片段,采样率为173.61Hz。 总结来说,这个研究结合了小波分析、样本熵计算和机器学习技术,旨在通过MATLAB平台开发一个癫痫脑电信号分类系统,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比不同特征和分类算法的性能,有望找到最有效的分类策略,提高癫痫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