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KET编程基础:IP地址转换与TCP/IP框架解析

需积分: 35 3 下载量 20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0 收藏 289KB PPT 举报
本文主要介绍了IP地址转换函数在SOCKET编程中的应用,以及SOCKET编程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点,包括Socket的介绍、常用函数、TCP/IP网络程序框架和通信方式。 在SOCKET编程中,IP地址转换是非常基础且重要的部分。`inet_ntoa()`函数用于将32位二进制的IP地址转换为人类可读的点分十进制字符串形式,而`inet_addr()`函数则是将点分十进制的IP地址字符串转换为32位的网络字节序整数。这两个函数互为反函数,方便在处理IP地址时进行转换。 Socket作为网络编程的基础接口,它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方式来实现跨平台的网络通信。在Windows系统中,有WindowsSocket(Winsock)规范,它基于BSD Socket API,提供了与操作系统内核集成的网络编程功能。而在Linux系统中,Socket基本等同于BSD Socket,其API设计简洁,易于理解和使用。 Socket主要有两种类型:流式套接字(SOCK_STREAM)和数据报套接字(SOCK_DGRAM)。流式套接字基于TCP协议,提供面向连接、可靠的字节流服务,确保数据无差错、无重复且按顺序接收。数据报套接字则基于UDP协议,提供无连接的服务,数据包独立发送,可能丢失、重复或乱序,适合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 在TCP/IP网络程序框架中,通常采用客户端/服务器(C/S)模式。对于面向连接的TCP服务,流程包括客户端发起连接请求、服务器端接受连接、双方建立连接后进行数据传输,最后断开连接。而对于无连接的UDP通信,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是独立的,无需建立连接,因此更加灵活,但可靠性较低。 Socket编程中的通信方式有两种:阻塞和非阻塞。阻塞模式下,当执行读写操作时,如果数据未准备好,程序会暂停等待;而非阻塞模式则允许程序在数据未准备好时立即返回,从而提高程序的响应性。为了在网络操作中实现这两者,Socket引入了I/O复用机制,如select、poll和epoll等,以高效地管理多个Socket的并发事件。 Socket编程是网络应用开发的核心,无论在Windows还是Linux环境,它都提供了一套通用的接口来处理各种网络协议,使得开发者可以专注于业务逻辑,而无需关心底层网络细节。理解并熟练掌握Socket编程原理和相关函数,对于构建高效、可靠的网络应用程序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