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技术中台:从单体到微服务的架构演进

6 下载量 11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7 收藏 2.01MB PDF 举报
"蚂蚁金服技术中台架构实践" 在蚂蚁金服的技术演进过程中,从传统的单体架构向微服务架构的转变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单体架构虽然在项目初期提供了快速开发、测试和部署的优势,但随着项目复杂度的增加,其弊端逐渐显现,如编译慢、启动慢、代码冲突频繁以及发布成功率不稳定。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微服务架构应运而生。 微服务架构的核心在于将大型的单体应用拆分为多个小型、独立的服务,每个服务专注于单一业务功能,这样可以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服务之间通过API进行通信,使得每个服务都能独立部署和升级,从而提升了整体的开发效率和系统的稳定性。此外,微服务架构允许团队根据业务需求进行敏捷调整,更好地适应业务的多变性。 在实施微服务的过程中,模块化开发是关键。需要从业务的顶层视角出发,按照业务线划分服务,确保表现层、逻辑层和数据层的独立性。这有助于保持业务的连续性和数据的完整性,同时避免因拆分而导致的问题。 微服务架构中的负载均衡策略也是重要的一环。传统方式可能依赖于LVS或F5等设备,但在微服务架构中,网关担当了更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提供轻量级的负载均衡,还负责协议转换、鉴权等功能。同时,内部服务治理框架如DUBBO,则负责服务注册、服务发现、隔离等高级服务管理。 面对数据访问瓶颈,分布式架构提供了两种主要的解决方案:数据库垂直切分和水平切分。垂直切分是按业务领域将数据分配到不同的数据库,如用户、交易、账务数据库,以减轻单一数据库的压力。而水平切分则是针对数据量过大的表进行,通常按照某个字段(如时间)进行分库分表,以分散存储和访问负荷。然而,这种拆分可能会增加跨库查询的复杂性,这时可以通过使用搜索引擎如ES或分布式海量数据库方案来优化查询性能。 以分布式TA(Transaction Accounting)系统为例,传统TA系统往往采用串行清算,效率低下且不易扩展。而分布式TA系统通过将清算任务分解,采用并行处理,提高了效率,并通过引入补偿机制确保事务的原子性和一致性。这种架构设计使得系统能灵活应对高并发场景,同时增强了容错能力。 蚂蚁金服的技术中台架构实践展示了如何通过微服务和分布式架构来应对业务复杂性,提升系统的可扩展性、稳定性和效率。这种转型不仅解决了单体架构的固有问题,也为未来的业务创新和技术迭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