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近距离煤层顶板稳定性分类模型与分区图

0 下载量 5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2 收藏 1.42M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近距离煤层巷道顶板稳定性分类的方法和过程。在当今的煤炭开采行业中,近距离开采的煤层由于其特殊的地质条件,顶板稳定性评估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巷道的安全性和开采效率。作者郝彬彬和王春红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研究者构建了一种"散体—块体"力学模型,这是一种将顶板岩层的复杂结构视为由散体(颗粒状或非连续部分)和块体(连续且坚固的部分)组成的模型。这种模型有助于理解在近距离开采时,岩层如何因应力分布不均、断裂和破碎等现象导致顶板的动态行为。通过分析这个模型,他们揭示了顶板围岩的破坏机制,包括岩层的强度、结构、支撑条件以及开采活动对周围岩石的影响。 接着,他们采用了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这是一种多准则决策分析工具,用来量化和比较影响顶板稳定性不同因素的重要性。这些因素可能包括地质构造、煤层厚度、瓦斯压力、地下水位、巷道支护方式等。通过AHP,研究者能够赋予每个因素一个权重,从而形成一个综合评价体系,用于指导实际操作中的顶板稳定性分类。 在完成权重分析后,研究人员将顶板划分为三个等级或类别,这可能是基于其稳定性的高低,比如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这样的分类有助于矿工和工程师制定相应的开采策略和安全措施,确保在面临不同稳定性级别的顶板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最后,通过对各个钻孔的顶板稳定性数据进行计算,他们绘制出了详细的煤层顶板稳定性分区图。这张图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区域的顶板稳定性状态,为矿井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总结来说,这篇论文的核心内容是提出了一种系统的方法,从理论模型构建到实际应用,旨在提高近距离煤层巷道顶板的稳定性评估精度,保障煤矿开采过程的安全与高效。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预测和控制顶板事故的发生,为煤炭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