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热失控风险解析:增长与能量密度挑战

9 下载量 9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9 收藏 436KB PDF 举报
全面认识动力电池热失控 随着电动汽车(EV)市场的发展和对续航里程的不断追求,锂离子电池作为关键能源存储系统,其需求量与能量密度的提升呈现出同步增长的趋势。在《Thermal runaway mechanism of lithium ion battery for electric vehicles: A review》这篇综述论文中,作者Xuning Feng详细探讨了这一核心问题。 首先,电池能量密度的提高意味着更高的电力输出和更轻便的电池设计,这对于电动车来说无疑具有吸引力。然而,这种进步同时也带来了显著的挑战,即热失控风险的增加。热失控是一种电池内部温度失控的现象,可能导致电池过热、气体积聚甚至爆炸,对车辆安全构成威胁。随着电池化学成分的变化,如从较稳定但能量密度较低的LiFePO4(LFP)和Li[Ni1/3Co1/3Mn1/3]O2(NCM111)转向更高效但热稳定性较差的LiNi0.6Co0.2Mn0.2O2(NCM622)等,热失控的可能性相应上升。 图1描绘了电动汽车产量与锂离子电池需求的增长曲线,显示出电池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图2展示了未来纯电动车电池技术的发展愿景,特别是对电池能量密度和耐久性的期望,这也隐含着对热稳定性改善的需求。 从统计学角度看,尽管锂离子电池的整体安全性较高,但自诱导失效(如内部短路)的风险仍然存在。例如,波音787飞机电池事件中提及的自发内部短路可能是由于电池内部缺陷引发的。对于电动车而言,通过计算每辆车电池组中单个电芯故障的概率,可以评估整个车辆级的故障风险。例如,以特斯拉Model S为例,通过计算公式P=1-(1-p)^(m-n),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在大量车辆中,电池故障发生的可能性依然相对较低。 全面理解动力电池热失控的关键在于平衡电池性能的提升与安全性控制之间的矛盾。研究人员和制造商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电池材料和设计,以降低热失控风险,同时满足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严格的测试标准和先进的热管理系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