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编码扩频与直接序列扩频系统性能对比分析

需积分: 13 0 下载量 16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1 收藏 185KB PDF 举报
"这篇论文是2003年10月发表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上的,作者为李仲令、郭燕和周亮,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主要探讨了自编码扩频(Self-Encoded Spread Spectrum, SESS)与直接序列扩频(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DSSS)在性能上的对比。" 自编码扩频是一种独特的扩频通信技术,它利用传输的信息数据生成随机扩频序列,从而实现扩频码的动态可变性。这种技术的关键在于,信息源本身可以参与生成扩频码,使得通信更为隐蔽,因为外部观察者难以预测或复制这些动态生成的序列。 论文首先介绍了自编码扩频的基本原理,其中涉及如何从信息数据中提取出随机序列来扩频。相比传统的直接序列扩频,后者通常使用固定的伪随机码(Pseudo-Random Sequence)进行扩频。自编码扩频的这一特性使得系统在保持扩频增益不变的同时,提高了通信的安全性。 文章进一步讨论了自编码扩频的传输特性,并引入了一个概念叫做等效扩频增益(Equivalent Spread Spectrum Gain),这是一种用来描述自编码扩频系统性能变化的指标。尽管自编码扩频和经典直接序列扩频在理论上的扩频增益相似,但由于自编码扩频的动态性和随机性,其实际通信隐蔽性显著增强。 然而,自编码扩频系统也存在自干扰现象,即信息数据在扩频和解扩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内部干扰。对此,论文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旨在减少这种自干扰,提高系统的信噪比和整体性能。 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作者们证实了自编码扩频系统虽然在扩频增益上与传统DSSS相差无几,但在通信的隐蔽性和安全性方面有显著优势。这表明,自编码扩频可能成为未来无线通信领域中一种重要的安全通信技术,特别是在对抗干扰和保障信息安全的应用场景下。 这篇论文深入研究了自编码扩频技术,对比了其与直接序列扩频的优缺点,并提供了改善自编码扩频系统性能的策略,对于理解扩频通信的最新发展以及优化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