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XI协议详解:高效传输与burst模式解析
需积分: 43 11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8
收藏 136KB DOCX 举报
AXI协议,全称Advanced eXtensible Interface,是一种高性能的总线接口标准,广泛应用于现代微处理器和系统-on-chip设计中,特别是处理内存和外设之间的通信。本文着重对AXI协议进行了深入剖析,尤其对比了它在cache缓存中的应用,与TileLink协议进行了详细比较。
首先,AXI协议的设计亮点在于其地址和数据传输通道的分离。总线上有四个独立的通道:写地址(AW)、写数据(WD)、写响应(BW)和读地址(AR)、读数据(RD)。这种分离使得数据传输高效且并行,类似于全双工模式。写操作需要三个通道,因为写数据通道负责数据传输,写响应通道用于确认写操作是否成功,而读操作则简化为读数据和读响应的合并,仅需两个通道,因为读取过程中slave可以在数据传输结束后立即提供响应。
AXI传输采用burst模式,一次传输可以包含多个连续的数据块(transfer或beat),每个transfer对应固定的数据宽度(transfer_width)。burst长度(burst-len)最大为16,它指示了数据包的大小,每个burst可以传输的字节数为burst_len乘以transfer_width。发送时,不仅包括burst长度,还会同步传输首地址,后续transfer地址由slave根据递增方式自行处理,允许非对齐传输。此外,还提供了burst_size参数,表示所有transfer中最大字节数,burst_type则是地址递增类型(non-incr、incr或wrap)的指示。
在写操作中,除了burst和地址信息,还有一个strobe信号,用于指定有效数据范围,这对于保证数据完整性至关重要。而在读操作中,由于master已经知道哪些数据有用,因此不需要strobe,而是master自身根据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有效性判断。
关于AXI与TileLink协议的对比,文档中可能详细讨论了两者在带宽利用率、灵活性、延迟和功耗等方面的差异。AXI以其标准化和广泛应用成为主流选择,而TileLink则可能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如低延迟或定制化需求上具有优势。文档中的波形展示有助于理解这两种协议在实际应用中的行为。
深入了解AXI协议对于优化系统架构、提高内存访问效率和设计高性能SoC至关重要。通过比较和分析,开发人员可以根据项目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协议,并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2021-03-11 上传
2022-05-03 上传
2024-04-17 上传
2019-11-02 上传
2013-09-05 上传
2009-11-14 上传
190 浏览量
2018-09-22 上传
2022-09-23 上传
马白水
- 粉丝: 0
- 资源: 3
最新资源
- Android圆角进度条控件的设计与应用
- mui框架实现带侧边栏的响应式布局
- Android仿知乎横线直线进度条实现教程
- SSM选课系统实现:Spring+SpringMVC+MyBatis源码剖析
- 使用JavaScript开发的流星待办事项应用
- Google Code Jam 2015竞赛回顾与Java编程实践
- Angular 2与NW.js集成:通过Webpack和Gulp构建环境详解
- OneDayTripPlanner:数字化城市旅游活动规划助手
- TinySTM 轻量级原子操作库的详细介绍与安装指南
- 模拟PHP序列化:JavaScript实现序列化与反序列化技术
- ***进销存系统全面功能介绍与开发指南
- 掌握Clojure命名空间的正确重新加载技巧
- 免费获取VMD模态分解Matlab源代码与案例数据
- BuglyEasyToUnity最新更新优化:简化Unity开发者接入流程
- Android学生俱乐部项目任务2解析与实践
- 掌握Elixir语言构建高效分布式网络爬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