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析ARM Linux启动流程

需积分: 9 6 下载量 6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26 收藏 168KB PDF 举报
"ARMLinux启动过程分析, 内容涉及ARM架构的Linux系统从启动到进入`start_kernel()`函数的详细步骤, 分析基于2.6.19内核版本, 包含了内核的压缩与非压缩映像的生成过程." 在ARMLinux系统中, 启动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环节。本文主要围绕ARM处理器上的Linux内核启动流程进行深入探讨。首先,我们要区分压缩内核映像与非压缩内核映像的区别。 非压缩内核映像,通常由`make Image`命令生成,它是一个未经压缩的ELF格式文件`vmlinux`,通过`arm-linux-objcopy`转换成二进制格式的`Image`文件。这个文件直接包含了完整的内核代码,可以在目标硬件上直接执行。 压缩内核映像,是通过`make zImage`命令生成的。它首先将非压缩内核映像`Image`用`gzip`工具进行压缩,生成`piggy.gz`文件。接着,使用`arch/arm/boot/compressed`目录下的`head.S`、`piggy.s`和`vmlinux-lds`等文件,通过编译链接形成包含解压代码的`vmlinux`文件,再由`arm-linux-objcopy`转换成二进制的`zImage`。压缩内核的优势在于可以减少存储空间,但在启动时需要额外的解压步骤。 在硬件层面,当ARMLinux系统加电启动时,Bootloader(如U-Boot)会加载并执行存储在Flash中的内核映像。无论加载的是压缩还是非压缩映像,Bootloader都会将其加载到RAM的特定地址,并跳转到内核的入口点执行。对于非压缩内核,入口点通常是物理地址0x00000000;而对于压缩内核,入口点则是解压代码的地址。 一旦内核开始运行,它的第一条指令通常位于`start_kernel()`函数之前,负责进行基本的硬件初始化,包括设置内存管理单元(MMU)、时钟、中断控制器等。随后,`start_kernel()`函数被调用,这是Linux内核启动过程的核心部分。 在`start_kernel()`中,内核继续进行以下关键任务: 1. 初始化内存管理:包括页表的构建、物理内存的分配和管理、虚拟内存区域的设定。 2. 初始化设备驱动:识别和配置系统的硬件设备,如网络卡、串口、硬盘等。 3. 初始化文件系统:挂载根文件系统,这是系统运行所需的基本文件结构。 4. 初始化进程管理:创建init进程,它是系统中第一个用户态进程,负责进一步启动系统服务和守护进程。 整个启动过程是逐层展开的,从硬件初始化到软件服务的启动,每一步都至关重要。通过深入理解这些步骤,开发者可以更好地调试内核问题,优化启动性能,或者定制特定硬件的Linux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