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亚胺基碳纤维:前驱体结构影响与性能探索

0 下载量 13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7 收藏 847KB PDF 举报
"探究了前驱体结构对聚酰亚胺基碳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团队通过调整二胺单体比例,运用湿法纺丝技术制造出多种结构的聚酰亚胺纤维,并通过1500℃的高温处理转化为PI基碳纤维。通过红外光谱、热重-热解红外联用、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和拉曼光谱等多种分析手段,揭示了聚酰亚胺纤维的结构对其碳化纤维的性能的关键作用。结果表明,PI基碳纤维具有光滑表面和高密度结构,碳收率超过45%,含碳量高达90%,具备优异的导电性能。随着二胺单体配比的改变,尤其是PDA/ODA比例增大,碳纤维的微晶结构更趋完善,碳收率、含碳量、石墨化程度和导电性能均有提升。BPDA/PDA体系的PI纤维转化的碳纤维显示出最优的微晶结构,其微晶堆叠厚度达1.724nm,ID/IG值为1.6,含碳量达95.5%,电阻仅为10Ω。研究还提出了PI纤维向乱层石墨结构转变的模型,纤维侧向有序度和平面规整度越高,碳纤维的微晶结构越完整。" 这篇论文详细讨论了聚酰亚胺(PI)作为前驱体制备碳纤维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首先,通过改变二胺单体(例如PDA和ODA)的比例,可以调控PI纤维的结构,从而影响最终碳纤维的性能。实验发现,PI纤维的结构对碳纤维的碳收率、含碳量、石墨化程度以及导电性能有显著影响。较高的PDA/ODA单体配比能够优化碳纤维的微晶结构,增强其性能。 其次,采用的湿法纺丝技术是一种常见的纤维制备方法,它允许精确控制纤维的尺寸和形态,对于制备高质量的聚酰亚胺纤维至关重要。在1500℃的高温处理下,聚酰亚胺纤维转化为碳纤维,这一过程涉及到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结构转变。 通过红外光谱和热重-热解红外联用分析,可以追踪纤维中的化学键合和热稳定性,这些信息有助于理解结构变化。元素分析则揭示了碳纤维的组成,而X射线衍射和拉曼光谱则用于评估碳纤维的结晶度和石墨化程度。这些分析工具提供了全面的视角,深入理解了前驱体结构如何转化为碳纤维的微观结构。 研究还提出了一种理论模型,即PI纤维在碳化过程中转变为乱层石墨结构,这一模型解释了纤维结构与碳纤维微晶结构之间的关系。当PI纤维的侧向有序度和平面规整度增加时,碳纤维的微晶结构更加完善,这进一步改善了碳纤维的性能。 总结来说,该研究揭示了聚酰亚胺前驱体结构对其碳纤维衍生物的重要影响,强调了分子设计和加工条件在高性能碳纤维制造中的核心地位。这对于优化碳纤维的性能,特别是在能源、航空航天和电子等领域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工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