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橡胶隔振器动力学模型与参数识别研究

需积分: 12 2 下载量 7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1 收藏 315KB PDF 举报
"这篇论文是2004年发表在《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9卷第3期的文章,由姜洪源、敖宏瑞、李瑰贤、董春芳和夏宇宏共同撰写。文章探讨了金属橡胶隔振器的动力学模型及其分析,重点关注了金属橡胶隔振器的非线性恢复力描述和阻尼机理,以及采用能量法进行参数识别。研究结合了理论和实验方法,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识别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文中提到,虽然静态和振动实验可以了解隔振器的基本特性,但建立动态模型以预测隔振效果更为关键。现有的建模方法主要依赖静态实验数据,但忽略了动态下的阻尼效应。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描述金属橡胶隔振器的恢复力,构建了动力学模型,强调了考虑阻尼因素的重要性。" 文章详细内容: 金属橡胶隔振器是一种结合了金属和橡胶特性的复合材料,其内部结构由金属丝交织形成类似橡胶的网络结构。在受到外力时,金属丝间的相互作用模拟了橡胶分子链的运动,产生类似的力-位移滞后回线,体现出耗能特性。传统建模方法仅基于静态实验数据,无法全面体现振动条件下的动态响应。 论文的核心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考虑金属橡胶隔振器阻尼形成机理的动力学模型。这种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描述隔振器在振动环境下的恢复力,从而更贴近实际工作状态。研究人员使用能量法进行参数识别,这是一种基于能量守恒和损耗的理论方法,能有效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 实验与理论研究相结合,论文通过比较两者的结果,证明了新模型和识别方法的精确度。实验研究包括静态和振动实验,以获取隔振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数据。这些数据用于构建和校核动力学模型,进一步优化隔振器的设计和性能评估。 通过该研究,工程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金属橡胶隔振器在特定频率范围内的隔振效果,有助于优化隔振系统设计,提高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论文的10个参考文献表明,研究基于广泛而深入的前人工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涵盖了金属橡胶隔振器、动力学模型、参数识别和能量法,这些都是文章重点讨论的主题。文章分类号TB535.1指向了机械工程领域的振动与冲击控制,文献标识码A则表明这是一篇原创性科研论文。文章编号1672-9102(2004)03-0023-05则为该论文的唯一标识,便于引用和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