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表的顺序实现:初始化与基本操作

需积分: 10 2 下载量 11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4 1 收藏 1.34MB PPT 举报
"该资源主要介绍了线性表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线性表在顺序表上的实现,包括初始化、基本操作以及线性表的应用举例。内容涉及C语言实现的数据结构,如顺序表的存储分配、操作函数等。" 线性表是一种基本的数据结构,由n(n >= 0)个相同类型元素构成的有限序列。在序列中,除了第一个元素没有前驱,最后一个元素没有后继之外,其他元素都有且仅有一个直接前驱和一个直接后继。线性表的这种特性保证了元素之间的有序性。 在顺序表的实现中,线性表的元素是连续存储的,这使得随机访问变得高效。例如,初始化一个空顺序表的操作`InitList`,它会为线性表分配内存空间,并设置长度为0,初始容量通常设定为`List_Init_Size`。如果内存分配失败,函数返回`OVERFLOW`,否则返回`OK`。 线性表的基本运算包括: 1. 初始化:`InitList(&L)`,用于创建一个空的线性表。 2. 销毁表:`DestroyList(&L)`,释放线性表占用的内存。 3. 清空表:`ClearList(&L)`,清除所有元素但不释放内存。 4. 判表空:`ListEmpty(L)`,检查线性表是否为空。 5. 求表长:`ListLength(L)`,返回线性表的元素数量。 6. 读取元素:`GetElem(L,i,&e)`,根据索引获取元素值。 7. 定位元素:`LocateElem(L,e,compare())`,找到与给定元素相匹配的元素。 8. 求前驱元素:`PriorElem(L,current_e,&prior_e)`,找到当前元素的前驱。 9. 求后继元素:`NextElem(L,current_e,&next_e)`,找到当前元素的后继。 10. 插入操作:`ListInsert(&L,i,e)`,在指定位置插入元素。 11. 删除操作:`ListDelete(&L,i,&e)`,删除指定位置的元素。 12. 遍历表:`ListTraverse(L,visit())`,按顺序访问并处理每个元素。 通过这些基本操作,可以实现更复杂的逻辑,例如求两个线性表的并集。在给定的示例中,`Union`函数遍历线性表Lb,对于每个元素bi,检查它是否在La中已经存在。如果不存在,就将其插入到La的末尾。这样,最终的La就是两表的并集,且保持了原La的顺序。 线性表的顺序表示具有高效性,但插入和删除操作可能需要移动大量元素,效率相对较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使用链式表示,即链表,它的元素可以在内存中分散存放,通过指针链接,这样插入和删除操作的效率会有所提高。 总结来说,线性表是一种基础且重要的数据结构,它的顺序表示和实现是数据结构学习中的核心概念,而理解其基本操作和应用场景对于掌握数据结构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