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范

需积分: 3 3 下载量 10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03 收藏 752KB PDF 举报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 本文详细阐述了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技术方案,旨在保障调查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该方案主要针对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提出的其他草地、盐碱地、沙地和裸土地进行评价,同时允许省级在必要时对不在国家底图范围内的类似土地进行补充调查。 一、评价对象 调查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四种土地类型:其他草地(0404)、盐碱地(1204)、沙地(1205)和裸土地(1206)。对于某些地方性适宜耕种的土地,如果因特定气候和灌溉条件,省级部门可以决定进行补充调查。 二、评价要求 此次调查评价遵循《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TD/T1055—2019),要求将各项评价指标信息转化为矢量数据并附加到图斑属性信息表中。每个图斑的指标都需要赋值。当同一图斑的评价结果出现部分宜耕、部分不宜耕的情况时,以超过50%面积的结果为准,原则上不进行图斑分割。 三、技术路线 1. 国家统一制作调查评价底图: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结合生态保护红线、年降水量、年积温和地形坡度等数据,生成初步的耕地后备资源内业评价结果,然后制作县为单位的调查评价底图,分发至各地开展调查。 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10项关键指标,包括生态条件、地形坡度、年积温、年降水量、灌溉条件、土壤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盐渍化程度、土壤pH值和土层厚度,构建综合评价体系。 - 生态条件:评估地块是否位于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外,是否存在导致土地退化或地质灾害的风险,分为三个级别。 - 地形坡度:评估地块的地形坡度是否小于25°,分为≤25°和>25°两个级别。 - 年积温:判断地块是否位于年有效积温大于1800℃的区域,分为≥1800℃和<1800℃两个级别。 - 年降水量:考察地块年降水量情况,区分≥400mm、<400mm但有灌溉条件和<400mm无灌溉条件三个级别。 通过这些详细的技术方案和评价标准,可以全面评估我国的耕地后备资源,为土地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确保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