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最小不连续相位解缠算法及其优化

需积分: 12 1 下载量 1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1 收藏 4.45MB PDF 举报
"该资源是一篇2012年的学术论文,发表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作者为钟何平和唐劲松,研究主题是改进的最小不连续相位解缠算法在InSAR和InSAS中的应用。文章介绍了如何通过相位质量图划分相位区域,并分别采用质量引导算法和最小不连续优化方法处理,以提高相位解缠的精度和效率。" 本文介绍了一种针对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和干涉合成孔径声呐(InSAS)数据处理的相位解缠技术的改进方法。相位解缠是InSAR和InSAS技术中关键的一环,因为它们依赖于精确的相位恢复来获取地表高程信息。传统的相位解缠算法主要包括路径跟踪算法(如枝切法、质量引导算法、Mask-cut算法和区域生长算法)和最小范数算法(如最小二乘法和L1范数法)。然而,这些方法在应对相位质量不均匀或者存在噪声的区域时,可能会导致解缠精度下降。 钟何平和唐劲松的论文提出了一个新颖的策略,首先根据相位质量图将相位区域分为高质量和低质量两部分。在高质量区域,他们采用了质量引导算法,这种算法能够依据相位质量信息有效地保持解缠精度。而在低质量区域,他们应用了最小不连续优化,这种方法可以减少相位解缠过程中的错误传播,从而改善整个解缠过程的稳定性。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处理实际InSAR干涉图时,不仅提高了相位解缠的精度,还显著提升了解缠的速度。这表明该改进算法对于解决相位解缠中的难题,特别是在复杂和噪声环境下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优势。该研究受到国家863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体现了其在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价值。 这项工作为相位解缠提供了新的思路,即通过智能地结合不同策略,可以根据数据质量动态调整解缠方法,这对于进一步提升InSAR和InSAS技术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以便他们在处理类似问题时能有更高效和准确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