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建立递阶结构模型的方法与步骤

需积分: 31 3 下载量 2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1 收藏 2.45MB PPT 举报
"本资源主要讨论了在系统工程中如何规范地建立递阶结构模型,强调了模型化的重要性和模型的分类,同时介绍了系统模型化技术,如解释结构模型(ISM)、状态空间模型(SS)等,并阐述了构建模型的一般原则。" 在系统工程领域,建立递阶结构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技术,它有助于理解和分析复杂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层次关系。这一过程通常包括四个关键阶段:区域划分、级位划分、骨架矩阵提取和多级递阶有向图绘制。首先,区域划分是将系统问题划分为多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以便于管理和理解。接着,级位划分是确定各个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级别,形成层次结构。骨架矩阵提取则用于识别和表示这些元素间的依赖关系,而多级递阶有向图则直观地展示这些关系,使模型更加清晰。 模型和模型化是研究现实系统的重要工具。模型是对真实系统的抽象表达,它可以反映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而模型化则是构建模型的过程,需要在保持现实性的同时确保模型的处理简便性。模型化的本质在于模型与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其作用在于提供了一个研究和理解系统的平台,可以通过模型进行逻辑演绎、计算分析,甚至进行“思想”试验,以探索科学规律。 模型的分类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概念模型、分析模型、结构模型和实体模型。其中,概念模型如思维模型、描述模型等,主要用于理解和表达;分析模型如数学模型和仿真模型,用于量化分析和预测;结构模型关注系统的组织结构;实体模型则包括实物模型和抽象模型,前者是物理形态的再现,后者则侧重于数学或符号表示。 构建模型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分解系统成可控制的子系统,简化和抽象化模型以降低复杂性,同时确保模型能准确反映系统要素的功能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模型应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能够适应不同场景的应用。 在系统模型化技术中,解释结构模型(ISM)是一种用于揭示系统内部结构和关系的方法,而状态空间模型(SS)则关注系统的动态行为。这些技术的运用,结合系统定量分析模型,可以帮助工程师更有效地设计和优化系统。 系统模型和模型化在系统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规范地建立递阶结构模型,可以更好地分析系统层次关系,为决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