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算法详解:从K均值到谱聚类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16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6.03MB PPTX 举报
"智能建造基础算法-第六章,讨论了聚类算法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特别是K均值聚类算法的原理和步骤。" 在智能建造领域,数据分析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其中聚类算法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用于发现数据内在的结构和模式。聚类的目标是将数据集中的样本点按照它们的相似性分组,形成多个簇,使得同簇内的样本点彼此接近,而不同簇间的样本点远离。这样的过程有助于识别和理解数据集中的潜在类别,例如在建筑项目中,可以将不同的构件归类为梁、柱、楼梯、剪力墙等。 K均值聚类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聚类算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迭代过程找到k个簇中心,使得样本点到簇中心的距离最小化。该算法有以下特点: 1. 初始化:首先,需要设定簇的数量k,并随机选择k个初始样本作为初始簇中心。 2. 划分阶段:计算每个样本与这k个簇中心的距离,依据距离最近原则,将样本分配到对应的簇。 3. 更新阶段:一旦所有样本被分配,重新计算每个簇的中心,即该簇内所有样本的均值。 4. 迭代结束判断:重复上述过程,直到簇中心不再显著改变或者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此时认为聚类结果稳定。 K均值算法的主要优点是简单易懂,但也有其局限性。首先,需要预先设定簇的数量k,这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难以确定。其次,由于算法依赖于初始簇中心的选择,可能会陷入局部最优解,而非全局最优解。此外,K均值对于非凸形状的簇和不同大小的簇敏感,可能无法很好地处理这些情况。 除了K均值,还有其他类型的聚类算法,如: - 密度聚类(如DBSCAN):基于样本点的密度来发现任意形状的簇,适合处理噪声和异常值。 - 高斯混合聚类(GMM):假设数据由多个高斯分布混合生成,通过最大似然估计找出最佳的混合比例和参数。 - 层次聚类(如凝聚型和分裂型):通过构建树状结构(谱树)来表示样本之间的关系,可以生成不同层次的簇。 - 谱聚类:利用数据的相似性矩阵构造图,通过图的谱分解来划分簇,适用于处理非凸形状的簇。 这些算法各有优势,选择哪种算法取决于具体任务的需求和数据特性。在智能建造中,选择合适的聚类方法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和组织大量的建筑信息,提高决策效率和项目管理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