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中断请求撤除与处理机制解析

需积分: 39 12 下载量 19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7 收藏 10.54MB PPT 举报
"中断请求的撤除-单片机原理教程(从基础到大型工程实例)" 在单片机系统中,中断请求的撤除是一个关键环节,确保CPU在响应中断后能够正常执行后续任务,避免不必要的中断重叠。中断请求通常分为两种触发方式:边沿触发和电平触发。对于采用边沿触发的外部中断(如IE0或IE1)和定时器中断(如TF0或TF1),CPU在执行完中断服务程序后,通过执行中断返回指令(RETI)即可自动清除中断请求标志,从而撤除中断请求。 然而,当中断请求是通过电平触发时,情况有所不同。电平触发的中断源,如IE0或IE1,其状态直接取决于外部引脚的中断信号,CPU无法直接控制这些标志的清除。因此,为了撤除中断请求,需要额外的硬件电路配合,例如使用反相器或三态门等,来改变外部中断信号的电平,或者通过软件方式在中断服务程序中适时改变中断使能寄存器的状态,以达到撤除中断请求的效果。对于串行口中断请求标志TI和RI,由于它们也无法由硬件自动清除,同样需要在中断服务程序中用软件指令进行清除。 单片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微处理器:作为计算机的核心,负责执行指令和控制整个系统的运行。 2. 存储器:包括程序存储器(ROM)用于存放程序代码,数据存储器(RAM)用于暂存数据。 3. 总线: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共同构成了单片机内部数据传输的通道。 4. I/O接口:允许单片机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 5. 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驱动程序等,为应用程序提供运行环境。 6. 应用软件:针对特定应用场景开发的程序,如控制算法、数据处理等。 单片机的发展历程和广泛应用领域也值得一提。从早期的简单控制任务到现在复杂的嵌入式系统,单片机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包括工业自动化、汽车电子、家电控制、物联网设备等。其特点是集成度高、功耗低、成本低且易于设计,因此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 单片机的结构有两种主要形式:普林斯顿结构和哈佛结构。普林斯顿结构中,程序和数据共享同一存储空间,而哈佛结构则将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分开,各自拥有独立的地址空间,这种结构在提高执行效率和实现并行操作方面有优势,如Intel的MCS-51和80C51系列单片机即采用了哈佛结构。 在单片机的CPU中,除了常规的运算和控制功能外,还增加了诸如位处理、查表、多种跳转、乘除法运算、状态检测和中断处理等功能,以增强其在控制任务中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理解和掌握中断请求的撤除机制以及单片机的基本结构和特性是学习单片机原理和应用的基础,这对于设计和实施高效的单片机控制系统至关重要。通过深入学习,可以熟练地运用单片机进行各种复杂系统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