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波磁异常研究进展:地磁场性质与深部构造探测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16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606K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针对1983年关于长波磁异常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郭武林,来自第一冶金勘探公司,以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为平台,系统梳理了当时地球物理学领域的关键知识点。 首先,文章强调了长波磁异常(几十至几千公里范围的地磁场区域分量)在深部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结合国际国内大量资料,作者指出这些长波磁异常能够从大规模磁测数据中提取出深部地球的重要信息,特别是在苏联和欧美国家,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他们已经开始探索利用磁场研究地壳和上地幔深层结构的潜力,尤其是在古老、稳定的大陆地质构造区,如地台和地盾区。 其次,文章提到利用人造卫星进行磁测技术的发展,这极大地提高了地球磁场的测量精度和数据覆盖范围,为建立全球性地壳磁模型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尽管磁法在地球深部地质研究中具有潜力,但其理论基础仍处于发展阶段,尤其是地磁场的不均匀性和不同异常分量的物理性质尚未达成共识,如对“世界性”、“区域”和“局部”异常的定义以及它们与地核内物质流动的关联性。 地磁场模型方面,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主要磁场To是由地核内的物质对流产生的涡流电流激发的,可以近似为均匀磁化球模型,通过中心和非中心磁偶极子来描述。在实际磁测数据处理中,需要依赖一种包含空间坐标、时间变量的地磁场模型来准确地描述地球的基本磁场。 总结来说,1983年的长波磁异常研究关注了地磁场的复杂性、磁异常解积方法的进步以及它们在地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同时也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挑战和方向。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推动了地球物理学的发展,也为地质学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地球内部结构探测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