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矿动力地质灾害构造背景与风险区带划分研究

需积分: 9 0 下载量 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09 收藏 2.8MB PDF 举报
"中国煤矿动力地质灾害的构造背景与风险区带划分" 这篇论文深入探讨了中国煤矿动力地质灾害的构造背景及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动力地质灾害,如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突水、冲击地压和冒顶,是煤炭开采中常见的严重威胁,对煤矿安全构成重大挑战。这些灾害的发生是地质环境的静态特性与开采活动动态影响的相互作用结果。 论文指出,区域构造背景在煤矿动力地质灾害中起着关键作用。它通过构造变形产物、构造形成过程和构造应力场等形式,决定了煤层的赋存方式和动力环境,从而影响灾害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研究总结了六类主要的致灾构造因素:断层构造、褶皱构造、构造复杂程度、构造活动性、煤变形-变质特征以及煤层赋存深度。这些因素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国煤矿动力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呈现出东强西弱、北强南弱的特点。大规模、损失严重的灾害主要集中在东部煤田构造域,特别是大兴安岭—太行山二级构造带以东的地区,包括东北赋煤构造区中东部、华北赋煤构造区东部和华南赋煤构造区中部。此外,华南赋煤构造区西部受到特提斯地球动力学体系与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共同作用,也是灾害高发区。 论文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区域构造背景的风险区带划分方法,将煤矿动力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分为Ⅰ级(低风险)、Ⅱ级(中风险)和Ⅲ级(高风险),旨在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指导,降低灾害发生的风险。通过对致灾构造因素和动力地质灾害特征的综合考虑,以及结合煤系赋存条件和当前煤炭开采状况,这一风险区带划分系统有望提升煤矿灾害预防和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同时,论文引用了多个相关研究,涉及到煤炭绿色开采的地质保障、矿井水处理利用、地下水监测、煤层气开采技术等多个方面,展示了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的复杂关系和科学技术在其中的作用。这些推荐阅读的研究同样揭示了在开采过程中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以及如何运用新技术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这篇论文全面剖析了中国煤矿动力地质灾害的构造成因,提供了风险区带划分的理论依据,对于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预防和控制动力地质灾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