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支穹顶结构地震响应:多点输入与行波效应研究

需积分: 0 2 下载量 1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5 收藏 541KB PDF 举报
弦支穹顶结构的多点地震动输入分析是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由张静、涂永明和张继文合作完成。研究背景是针对大跨度的弦支穹顶结构在实际地震环境下可能面临的响应特性,特别是在多点地震动激励下的行为。该研究采用了大质量法,并借助ANSYS有限元软件进行时程分析,对跨度分别为40米、80米和120米的弦支穹顶模型进行了细致的模拟。 论文首先明确了研究目的,即深入理解弦支穹顶结构在多点地震条件下如何响应,以及行波效应对其性能的影响。行波效应是指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其能量随距离逐渐衰减,导致在结构不同位置产生的响应差异。作者通过对比在不同视波速行波激励下的地震响应与一致激励下的响应,揭示了随着视波速增加,结构杆件的应力逐渐减小,更接近于单一点地震激励的情况。 研究发现,对于大跨度的弦支穹顶结构,考虑行波效应在地震随机响应分析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这是因为行波效应可能导致结构某些区域的应力分布不同于预期,特别是对于结构关键部位的杆件,其应力值可能会受到显著影响。因此,进行此类结构的设计和评估时,全面分析地面可能存在的各种视波速范围显得至关重要。 此外,作者还强调了在计算地震响应时,不仅要关注结构整体的性能,还要特别关注不同位置的局部细节,因为这些局部效应可能在地震作用下引发结构的不稳定或破坏。论文的关键词包括“弦支穹顶结构”、“时程分析法”、“多点输入”以及“行波效应”,这些都是理解和支持该研究的关键术语。 总结来说,这篇首发论文通过实证分析提供了关于如何准确模拟和评估弦支穹顶结构在复杂地震条件下的性能指导,这对于结构工程师在设计此类高柔性和大跨度建筑时具有实际意义。同时,它也促进了地震工程领域对地震动力学特性的深入理解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