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概念、起源与发展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14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3 收藏 17KB PDF 举报
"电子政务的内涵及发展终稿.pdf" 电子政务,又称e-government或e-governor,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政府管理方式,其核心是运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政府服务、提升行政效率、增强公众参与度。这一概念的提出与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993年的倡议密切相关,他倡导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运作,旨在打造更高效、廉洁和公民参与度高的政府。 电子政务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孕育和启动等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政务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迅速加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国家都将电子政务视为国家级的战略任务。在中国,自1997年起,政府启动“政府上网工程”,并在2001年的“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2002年,电子政务成为中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多个城市开始进行电子政务示范工程。 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推动政府管理模式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政府作为信息的主要拥有者和使用者,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服务的透明化、便民化,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腐败,并促进公众对政策制定的参与。此外,电子政务也有助于公民更好地获取政府信息,提升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克林顿政府对电子政务的推动具有里程碑意义,特别是副总统戈尔在其竞选活动中大力倡导电子政务,提出联邦机构全面上网的目标,旨在使美国公众能便捷地获取政府信息。这种政府与公民间的互动模式,不仅提升了政府服务的质量,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电子政务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新,更是政府治理理念的革新。它要求政府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的提供,增强与公民的沟通,以及利用数据驱动决策。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电子政务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为构建智慧型政府和服务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