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可见光下水体悬浮颗粒物散射特性研究

13 下载量 3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8 收藏 3.41MB PDF 举报
"基于米氏散射理论的水中悬浮颗粒物散射特性计算" 本文深入探讨了水中悬浮颗粒物对光散射的影响,特别是在紫外-可见光谱范围内。研究的核心是利用米氏散射理论,该理论是描述光与球形粒子相互作用的经典理论,能够精确预测散射光的强度和方向分布。作者们采用改进型连分式结合后向递推算法,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计算,以模拟实际水体中的情况。 在分析中,研究者构建了一个球形粒子的光散射模型,考虑了入射光波长从200纳米到1000纳米的宽范围,以及悬浮颗粒物尺寸从1微米到200微米的变化。这种广泛的参数选择覆盖了常见的水体悬浮颗粒,如藻类和泥沙类颗粒。通过这种模型,他们得出了散射光强度随粒子尺寸和入射光波长变化的规律。 仿真结果显示,不同尺寸的悬浮颗粒物在不同波长下的散射光强和散射角度有着显著差异。这一发现对于理解和减少光散射对水质检测的影响至关重要。例如,化学需氧量(COD)的直接光谱法检测,往往受到悬浮颗粒物散射的干扰,因此,理解这些变化规律有助于优化检测方法,提高检测精度。 此外,这项研究还提供了降低散射影响的理论依据,对于开发更准确的水质监测技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通过调整检测条件,如选择合适的光波长,可以有效地减小散射对测量结果的干扰,从而提升水质监测的可靠性。 这篇研究为光谱学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见解,特别是对于紫外-可见光谱法的改进和优化。通过深入理解米氏散射理论在悬浮颗粒物中的应用,科研人员可以设计出更有效的策略来处理光散射问题,这对于环境科学、水处理和水质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