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R(1)分析表构造详解-编译原理课程

需积分: 47 2 下载量 12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0 收藏 6.82MB PPT 举报
"LR(1)分析表构造的讲解,编译原理的课程内容概览,教学设计和目标" LR(1)分析表是编译器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语法分析阶段。它是一个表格,包含了如何处理输入符号流的决策规则。在构造LR(1)分析表时,我们主要依据以下四个规则: 1. 如果项目[A→α·Xβ,b]属于状态Ik,并且转移函数GO(Ik,X)等于状态Ij,那么: - 当X是一个终结符(例如X=a),ACTION[k,a]应设置为Sj,意味着遇到a时将状态转移到(j,a),即将a压入栈并移动到状态j。 - 如果X是一个非终结符,GOTO(k,X)设置为j,表示在遇到非终结符X时,分析器会转移到状态j。 2. 如果项目[A→α·,a]在状态Ik中,且A不等于开始符号S',对于终结符a,ACTION[k,a]应设置为rj,这表示应用第j个产生式A→α进行归约。 3. 如果[S'→S·,$]在状态Ik中,ACTION[k,$]设置为acc,表示输入已完全匹配,分析成功,可以接受。 4. 对于无法用上述规则填充的表项,设置为"ERR",通常表示遇到了错误,需要进行错误处理。 编译原理是一门研究编译器设计的课程,旨在教授如何设计和构造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器。课程通常涵盖以下几个关键部分: - 编译器的基本结构:解释编译器的组成,如词法分析器、语法分析器、语义分析器、优化器和目标代码生成器。 - 高级语言及其语法描述:探讨不同的编程语言特性以及如何用形式化语法描述它们。 - 词法分析器:如何识别源代码中的单词或符号。 - 语法分析技术:如LR分析、LL分析等,用于构建解析树。 - 语法制导翻译和中间代码:转换高级语言为适合目标机器的中间表示。 - 存储分配和运行时系统:探讨程序执行时内存的管理。 - 代码优化:改进生成代码的效率。 - 目标代码生成:将中间代码转化为特定机器的语言。 教学设计上,该课程可能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方法,以问题驱动学习,通过实际应用平台加深理解,实验辅助理论教学,强调实践操作,确保学生能够前后关联地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可能包括让学生理解和实现编译器的不同阶段,从识别源代码的词法单位,到生成目标代码,以及错误处理机制。通过学习编译原理,学生将具备设计和实现编译器的基础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程序的执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