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R分析表构造详解:编译原理课程讲解

需积分: 9 11 下载量 10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8 收藏 6.82MB PPT 举报
本资源是一份关于编译原理的课程讲义,主要围绕LR(1)分析表的构造展开讲解,适用于学习编译器设计的相关课程。课程由辛明影教授,涵盖了编译原理的基础知识,包括编译器的定义、工作流程和主要阶段,如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以及目标代码生成。 首先,课程介绍了编译器的基本结构,它是一个程序,接收源程序作为输入,通过一系列处理将其转换为目标程序。关键的LR(1)分析表构造规则涉及以下几点: 1. 对于项目 [A→ α ∗ X β, b],如果该项目属于Ik集合,并且在X是简单符号(VT)的情况下,ACTION[k, X]被设置为对应的Sj,意味着在状态k遇到X时,将转移至状态Sj并将动作(a)推入栈。 2. 当项目 [A→ α ∗, a]存在且A不是初始符号S'时,ACTION[k, a]对应于第j个产生式A→ α 的应用,即进行归约操作。 3. 当遇到初始符号S'的终接项目 [S’→ S ∗, $],ACTION[k, $]被设置为"acc",表示接受或成功完成解析。 4. 对于无法用上述规则填充的入口状态,标记为"ERR",表示产生了错误。 此外,课程还提到了预备知识需求,比如形式语言与自动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汇编语言和数据结构,这些都是理解和构建编译器所必需的基础。教学设计强调了自顶向下、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以及通过实验和实际项目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整个课程分为多个章节,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技术、中间代码生成等核心环节,以及程序运行时的存储分配、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内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编译器的构建过程和各个环节的作用。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掌握设计和实现编译器所需的关键理论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