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书编译原理课件:非终结符与编译过程详解

需积分: 0 35 下载量 3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8 收藏 6.82MB PPT 举报
非终结符在编译原理课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是定义语言结构的基础元素,用于构建抽象语法树(AST)。在这个课程中,使用龙书作为教材,教师辛明影介绍了编译器的基本结构,涵盖了从词法分析到目标代码生成的整个过程。 章节一介绍了编译器的概念,它被定义为一种程序,能够接收源程序(如Fortran、Pascal、Java、C等高级语言),并将其转换为目标程序(通常是汇编语言或机器语言),这个过程涉及多个阶段: 1. **词法分析**(也称为扫描):将输入源程序分解为一系列不可再分的符号,如标识符、运算符和关键字,形成一个符号流。这一步通过词法分析器完成,其工作原理类似于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词汇识别。 2. **语法分析**(也称为解析):使用上下文无关文法(CFG)来检查输入是否符合语言的语法规则,生成语法树(如LL或LR分析)。 3. **语义分析**:确保符号的语义正确,检查语法树的合法性,并进行类型检查。在这个阶段,可能还会生成中间代码,这是一种更易于进一步处理的形式。 4. **代码优化**:通过分析中间代码,消除冗余,改善执行效率,但不改变其功能。 5. **目标代码生成**:将优化后的中间代码转换为机器码,以便于在特定硬件平台上执行。 此外,教学设计强调了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方法,以及问题驱动的学习策略,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深化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预备知识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形式语言与自动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包括但不限于C)、汇编语言和数据结构等基础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提供预测分析表(Prediction Analysis Table),帮助理解各个阶段的具体操作和规则,例如第124页提到的E、E'、T、T'和F的转换规则。 学习非终结符和编译原理课程有助于理解计算机如何将高级语言指令转化为机器可执行的指令序列,这对于软件开发和底层系统理解至关重要。通过深入研究编译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学生能够提升程序设计和语言理论的理解,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