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系统模糊优化控制:多采样率与T-S模糊模型
11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31
收藏 658KB PDF 举报
"该文探讨了非线性连续系统与输入多采样率模糊控制器设计,采用线性矩阵不等式(LMI)优化技术构建T-S模糊模型,并研究了基于优化区域极点配置的PDC状态反馈控制。通过解决代数Riccati方程确定控制器参数,提供了一种优化数字控制器的设计算法和闭环系统的稳定性条件。计算机仿真实验证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非线性系统的输入多采样率模糊优化控制问题,这是现代控制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许多实际工程系统都具有非线性特性。多采样率数字控制是一种提高控制性能和减少计算负担的技术,它通过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处理不同信号,可以实现更精细的控制。
作者首先基于多采样率数字控制理论,针对非线性连续被控对象,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法。他们利用线性矩阵不等式(LMI)来构建非线性系统的输入多采样率T-S模糊模型。T-S模糊模型是将非线性系统转化为一系列线性子系统的方法,通过模糊逻辑对非线性行为进行近似,简化了控制器设计的复杂度。
接下来,研究了基于优化区域极点配置的PDC(比例微分补偿器)状态反馈控制策略。优化区域极点配置是控制理论中用于调整系统动态性能的一种技术,通过选择控制器参数使得闭环系统的极点位于期望的区域内,从而改善系统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文章通过解代数Riccati方程来确定控制器的参数,这是一种在状态反馈控制设计中常见的方法,可以确保闭环系统的稳定性。此外,文中还给出了优化数字控制器的设计算法和闭环系统的稳定性条件,为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所提出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控制非线性系统,且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和稳定性。
总结来说,这篇论文在非线性系统控制领域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解决方案,结合了多采样率控制、T-S模糊模型和优化区域极点配置等技术,为实际非线性系统的控制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156 浏览量
2021-03-17 上传
426 浏览量
262 浏览量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https://profile-avatar.csdnimg.cn/default.jpg!1)
weixin_38748580
- 粉丝: 6
最新资源
- 网络恶意代码安全手册:防护与分析
- 深入理解DAO架构:以iBATIS为例
- C#入门指南:从基础到面向对象
- MATLAB图形化编程指南
- Windows摄像头控制SDK源代码示例
- C#新版设计模式手册:单例、工厂等23种模式解析
- XML Schema (XSD) 讲义:定义与验证机制
- 软件工程实践与人生哲学:一本独特的启示录
- C/C++编程高质量指南:实践与规范详解
- GPSR:无线网络的边界贪婪无状态路由协议
-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基于数据库和Delphi的应用
- 30分钟快速入门:正则表达式实战教程
- C#初学者指南:从基础到面向对象
- 1亿条记录:海量数据高效转移策略探讨
- ASP.NET & XML深度编程实战
- 创建型设计模式:封装与对象实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