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基础学习: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需积分: 3 1 下载量 19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28 收藏 8MB PPT 举报
"这篇plc课件主要介绍了可编程控制器的基础知识,包括其定义、工作原理、性能指标以及产生的背景。适合初学者学习和教学使用。" 可编程控制器(PLC)是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核心设备,它结合了电器控制与计算机技术,以微处理器为中枢,集成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用于在工业环境中实现逻辑控制、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功能。PLC中文全称为可编程控制器,英文缩写为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对PLC的定义强调了其作为电子系统的特性,它具有可编程的存储器,用于存储执行各种操作指令,并通过数字和模拟输入输出接口控制各种机械或生产过程。此外,PLC的设计原则注重与工业系统的集成性和扩展性。 PLC的诞生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当时的继电器逻辑电路在面对频繁更改的生产工艺和车型需求时,表现出配线复杂、设计更换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新型工业控制器的需求,期望它能够简化编程、便于维护、提高可靠性、减小体积、降低成本,并且具备与计算机的数据交互能力。 1968年,GM设定的十项设计标准推动了PLC的发展,这些标准包括编程的简易性、现场可修改程序、采用插件结构以方便维护、更高的可靠性、更小的体积、与继电器控制柜竞争的成本、直接数据传输至计算机的能力、使用115V交流输入电压以及直接的交流输出等。这些标准为后来的PLC设计提供了方向,从而催生了现代PLC的诞生。 PLC的工作原理涉及到其内部的存储器,其中包含用户程序,由程序员根据工艺需求编写。当PLC运行时,它会不断地扫描输入信号,执行用户程序,然后更新输出状态,这个过程称为扫描周期。PLC的性能指标通常包括处理速度、输入/输出(I/O)点数、内存容量、通讯能力等,这些指标直接影响着PLC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通过学习PLC,初学者可以理解如何使用编程语言如Ladder Diagram(梯形图)、Structured Text(结构化文本)等编写控制逻辑,以及如何配置和调试PLC系统。此外,掌握PLC的应用还能进一步提升对自动化生产线的理解和控制,为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师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