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Li4Ti5O12改性策略:掺杂与包覆提升倍率性能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5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8 收藏 40.62MB PPT 举报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储能技术,近年来在电力系统和移动设备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Li4Ti5O12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其性能优化一直是研究热点。本文将主要探讨Li4Ti5O12材料的掺杂/包覆改性策略,以提升其在高倍率性能方面的表现。 1. **Li4Ti5O12材料基础** Li4Ti5O12,也称锂 titanate,以其稳定性和高理论容量(175mAh/g)受到关注。然而,它天然的低电子导电性和较差的倍率性能限制了其在快充应用中的表现。 2. **离子掺杂与导电性提升** 研究者尝试通过离子掺杂来改进Li4Ti5O12的性能,如使用Fe3+、Cr3+、V3+、Al3+、Mg2+等金属阳离子替代部分锂或钛位置。尽管这些方法在理论上可以提高电导率,但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并不明显,可能受限于掺杂程度和离子尺寸匹配等问题。 3. **包覆金属导电体** 金属单质如银(Ag)和铜(Cu)的掺杂包覆能显著改善Li4Ti5O12的导电性和倍率特性,但由于工艺复杂,包括掺杂、包覆以及后续处理步骤,这限制了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4. **炭包覆技术** 碳包覆是重要的改性手段,它通过抑制颗粒的长大并形成内部导电网络,有效提高材料的电导率。两种常见的包覆方法是:一是表面包覆后高温处理;二是混料时直接添加炭进行原位包覆,后者被认为具有更佳的前景,因为能够减少工艺步骤,同时保持材料活性。 5.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 锂离子电池起源于1980年代,以金属锂作为负极,正极材料如TiS2、MoS2等,电解液使用LiClO4的有机溶液。早期的锂离子电池存在安全性和可充电性问题,例如MoliEnergy公司的Li/MoS2电池曾发生安全事故,导致研发暂时受阻。发明家Manley Stanley Whittingham对嵌入式锂离子电池的贡献显著,他的研究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 6. **负极材料演进** 自1970年代以来,锂金属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逐渐发展。初期的二次电池以锂金属为负极,如Exxon公司的锂-TiS2电池。随着技术的进步,虽然面临锂枝晶生长、电解液分解等挑战,科学家们仍在探索替代锂金属负极材料和改进合金结构的方法。 对Li4Ti5O12的掺杂/包覆改性是提升其在锂离子电池中性能的关键。当前的研究焦点在于寻找最佳的掺杂元素组合、优化包覆工艺,以及解决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与安全性问题,以推动锂离子电池技术的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