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异或运算符(∧)与历史背景

需积分: 12 1 下载量 12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4 收藏 5.67MB PPT 举报
"异或”运算符(∧)在C语言中的应用与理解 在C语言第三版谭浩强的教程中,第12.1.3节专门探讨了“异或”(XOR)运算符。异或运算符在编程中是一种逻辑运算符,它遵循以下规则:当两个二进制位的值相同时,结果为0(假),而当它们不同时,结果为1(真)。例如,0∧0=0,0∧1=1,1∧0=1,1∧1=0,这表明它的运算结果依赖于输入位的相对差异性。在实际操作中,如071∧052=023(八进制数),这种运算常用于位操作或者加密算法中,因为它可以实现非对称性质。 C语言的历史背景在该章节的介绍中占据了重要位置。C语言起源于1970年代,作为B语言(BCPL)的继承和发展,B语言是UNIX操作系统的基础。D.M.Ritchie在1973年设计出C语言,旨在改进B语言,使其更适合编写高效、灵活的代码,尤其是在操作系统层面。1975年随着UNIX第6版的发布,C语言因其显著的优点开始受到广泛关注,随后的《可移植C语言编译程序》促进了C语言在更多平台上的应用。 1978年的《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一书,由Brian W. Kernighan和Dennis M. Ritchie合著,成为了C语言的经典教材,定义了标准C。随着时间的推移,C语言经历了ANSI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如1983年的ANSIC,以及1990年被ISO接受为国际标准ISO9899—1990。这些标准确保了C语言的跨平台兼容性和稳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C语言编译器可能支持不同版本的C语言特性,因此在使用时,理解所使用的编译器特性和规范至关重要。谭浩强的书中建议读者参考相关手册,以确保在基础的ANSIC之上进行学习和实践。 总结来说,这一部分介绍了C语言中的“异或”运算符,同时回顾了C语言从诞生、发展到标准化的过程,为理解和应用C语言提供了历史和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