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系统概论:三级模式结构与网状模型解析

需积分: 10 0 下载量 13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3 收藏 309KB PPT 举报
"小结(续)-数据库原理的课件-2" 在这一课件中,我们主要聚焦于数据库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它的结构、体系和组成。首先,数据库系统的结构被阐述,它通常分为三级模式结构,即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这种结构设计旨在实现数据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便于用户与数据库的交互以及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结构是这样的: 1. 外模式(User Level):是用户看到和使用的数据视图,可以是部分或全部数据库,反映了用户对数据的需求。 2. 模式(Schema):是数据库的整体逻辑结构,是所有用户的公共视图,描述了所有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 3. 内模式(Internal Level):是数据的物理存储方式,包括数据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它是数据库的物理实现。 接着,我们探讨了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通常分为单用户、主从式、分布式、客户-服务器(C/S)和浏览器-服务器(B/S)等模式。这些架构决定了数据如何在网络中被访问和共享。 然后,提到了数据库系统的组成,通常包括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库管理员(DBA)、用户应用以及硬件和软件平台。DBMS是核心,负责数据的存储、检索、更新和删除,同时提供了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并发控制等功能。 在数据模型的部分,课程详细介绍了数据模型的概念和重要性。数据模型是数据库设计的基础,包括概念模型和具体的逻辑数据模型。概念模型,如实体-联系(E-R)模型,用于抽象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而逻辑数据模型则更具体,如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网状模型是一种早期的数据模型,它以网络状结构来表示数据,允许节点(记录)有多个父节点和零个或多个子节点。网状模型的数据结构包括实体型、属性和联系,其中联系是通过节点间的连线来表示的。该模型的特点是强调一对多的实体联系,并且每个记录类型有一个排序字段,即码字段,用于标识记录。然而,相比后来的关系模型,网状模型的使用已经相对较少,因为关系模型在易用性和标准化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总结,这个课件涵盖了数据库系统的基础概念,包括其结构、组成和早期的数据模型,特别是网状模型的细节,这些都是理解现代数据库系统工作原理的关键。对于学习数据库原理的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