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坡步态失稳平衡分析:1︰10坡度的肌电研究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12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4 收藏 529KB PDF 举报
"该文是关于下坡步态失稳后人体自适应平衡的分析,主要探讨了在坡度为1:10的环境中,人体如何通过调整肌肉收缩来恢复平衡。研究使用表面肌电分析法,选取10名健康男性进行湿滑和干燥条件下的下坡行走试验,通过Vicon运动捕捉系统和表面肌电系统记录步态参数和肌肉活动。研究发现,失稳后步速增加,步态时间缩短,肌肉收缩在特定阶段增强,为康复工程和双足机器人平衡控制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篇论文主要关注的是人体在下坡行走过程中的平衡机制,特别是在遇到偶发的滑跌情况时,如何通过自适应的方式来恢复平衡。研究者选取了10名健康的成年男性,在坡度为1:10的坡道上进行了行走实验,这个坡度模拟了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下坡场景。实验分两种环境,即湿滑(油)和干燥,以模拟不同的地面条件对平衡的影响。 研究采用了表面肌电分析技术(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这是一种能够监测肌肉活动的技术,通过记录肌肉纤维的电活动来理解肌肉在行走过程中的工作模式。通过对下肢8块主要肌肉的肌电信号进行同步采集,研究人员可以深入研究在失稳后,肌肉是如何调整其收缩模式来帮助人体重新获得平衡的。 实验结果显示,当受到滑跌干扰后,行人的步速显著加快,步态时间显著缩短,这表明个体在面对失稳时,会尝试通过快速调整步伐来恢复稳定。此外,虽然在第一步支撑相和单支撑相中,左右两侧肌肉的收缩特性没有明显变化,但在第二步支撑相和摆动相,肌肉的收缩活动显著增加。这表明在失稳后,人体主要通过改变这些阶段的肌肉力量分布和作用时间来增强稳定性。 根据这些观察,论文初步总结出在特定坡度下,双足机器人在步态周期的不同阶段应如何调整下肢两侧的力量施加位置、力度及作用时间,以实现类似的人体平衡恢复策略。这些发现对于康复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可以为设计更符合人体生理特性的双足机器人平衡控制系统提供参考。 关键词涉及步态失稳、自适应平衡、肌电信号和下坡行走,表明研究的核心是人体在不稳定环境中的动态平衡调控,以及这种机制如何应用于机器人技术中。这篇论文的成果对于理解和改善老年人、伤残者或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中的行走安全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