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层协议详解:客户-服务器与对等体系

需积分: 19 0 下载量 12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7 收藏 2.65MB DOCX 举报
"本资源为计算机网络学习笔记,主要涵盖了应用层的相关协议原理,包括网络应用程序体系架构的介绍,如客户-服务器结构和对等(P2P)结构的特征,以及进程通信的概念,强调了套接字在进程与网络间通信的作用,还涉及进程的寻址方式,即主机IP地址和端口号的使用。" 在计算机网络中,应用层是OSI模型的最高层,负责提供各种应用服务,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远程登录等。这部分笔记重点讲解了应用层协议原理,尤其是网络应用程序体系架构。 首先,介绍了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体系结构,这是互联网中最常见的架构模式。在这种架构中,服务器端通常保持在线并等待客户端的请求。服务器拥有固定的IP地址,以便客户端能够找到并与其通信。随着互联网流量的增长,单个服务器可能无法处理所有请求,于是出现了数据中心,通过聚集多台服务器形成强大的虚拟服务器,甚至大型互联网公司会建立多个数据中心以分散负载。 其次,对等(Peer-to-Peer,P2P)体系结构则减少了对中央服务器的依赖,每个参与者既是服务提供者也是服务使用者。这种架构具有良好的自拓展性,新加入的对等方可以增加整个网络的服务能力,而用户的动态加入或退出对网络的稳定性影响较小。即时通讯软件如BitTorrent和Skype等就是P2P架构的应用实例。 接着,笔记深入讨论了进程通信。在操作系统中,通信的主体是进程,而非程序。进程通过网络交换报文来实现通信。客户-服务器模型中,通信双方由一对进程组成,一个是客户,发起请求;另一个是服务器,响应请求。进程间的通信依赖于套接字,它是应用层与运输层之间的接口,同时也是应用程序与网络交互的API。套接字提供了发送和接收报文的功能,但应用开发者对运输层的控制有限,通常只能选择运输层协议和设置一些运输层参数。 最后,为了准确地定位到通信的目标进程,需要两部分信息:主机的IP地址,32位的数字标识,以及目标端口号,这是在目的主机上运行的特定服务的标识。端口号范围是0到65535,其中0-1023是预留给知名服务的,其余是用户或应用程序可以自由分配的。 计算机网络中的应用层协议原理包括了不同架构的选择、进程间的通信机制以及寻址方式,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和设计网络应用至关重要。